第 53 章(1 / 1)

诸朝来我农家乐 酒禅 3623 字 6个月前

朱棣和刘邦对视一眼, 然后偷摸的从救生服下掏出来了一个杯子。

是他们刚才在吃饭的时候问店家要的,等的就是现在这一刻。

现在才刚刚出发,水流比较平稳, 两人把杯子伸进了水里, 然后用力往前一泼——

嬴政和扶苏皆不可思议的回头看向他们, 直面两人的朱棣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神色, 但却是一点也没手软, 很快, 第二杯水又向前扬去。

嬴政面色青黑的擦掉脸上的水珠, 扶苏则是一脸苦笑。

这下可好了, 没有武器就只能被动挨打。

不过他们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扶苏一掀衣服——一把丹丹刚才闹着要买的玩具水枪就别在他的腰上。

徐雪筠震惊:“你们谁给她买的?!”

丹丹家里已经有十二把水枪了啊, 这些水枪要是能活过来都能凑一个芭比十二公主了。

徐雪筠不是不愿意给她花钱,主要是一模一样的水枪买十二把到底有什么意思啊?!

每次买了新的,之前的就看都不看一眼了。

扶苏有些不好意思:“是我买的。”

他就说丹丹怎么那么鬼祟, 原来是徐姑娘不让买吗。

但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这把水枪是直吸式的,入水口就是出水口, 只需要反过来推扳机水就能吸到水枪里了。

因为气垫船还有些颠簸,所以扶苏瞄的也不准, 一会打到刘邦身上,一会打到朱棣身上,时不时的还照着他们的脸上打去。

尤其是他是反过来打人的,所以水全打在了两人的正面, 而除了一开始嬴政和扶苏转过来时被毫无防备的泼了一脸之后, 朱棣他们最多就只能浇到两人的后背。

而且, 朱棣和刘邦的二人盟族起了内讧。

朱棣坐在最中间, 所以无论是刘邦攻击扶苏,又或者是扶苏攻击刘邦,都不可避免的会有相当一部分的水落在他身上。

反观刘邦,因为躲避良好,也可能是因为善于拿朱棣当挡箭牌,所以身上只有领口和右半边身体上有些水痕,其他地方都干干净净的。

所以朱棣要求和刘邦换位。

但刘邦已经占了便宜,又怎么可能会同意给朱棣当肉盾。

于是盟约就此破碎,三人开始互相大战。

徐雪筠一脸莫名其妙,觉得他们三个真的挺有童心的。

但很快,三个人就停火了,原因无它,因为此时漂流之路开始崎岖陡峭了起来,三人为了不让自己被抖出去,都只能老老实实的双手抓着把手。

然后就迎来了第一个高达两米的小断崖。

因为水流会激起浪花,遮挡水面下面的部分,所以坐在船上的人对前面的大部分道路其实是没有视野的,气垫船行驶到断崖,几人猝不及防的下坠,连眼睛都瞪大了。

然后意识到气垫船要掉到水里之后,众人又连忙闭眼——接着就被浇了个透心凉。

打了半天架没有现在这一次淋湿的多的几人:“......”

这也是徐雪筠认为他们很有童心的原因,等会都要被淋湿,这一会还得抓紧时间往对方身上泼水,这不是有童心是什么。

刚才热火朝天的场景顿时消失,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片沉默。

他们到底在忙什么。

刘邦最惨,连杯子都被冲掉了,眼睁睁的看着杯子离他越来越远,还听到丹丹说他乱丢垃圾。

徐雪筠坐在第一排,看路况看的最清楚,大声提醒:“抓紧!又有一个大坡!”

芜湖,这个游乐园的水上漂流就是刺激。

接连几个大坡加上九曲十八弯的小道之后,几人全部都放弃了捣乱的想法。

刘邦觉得下去之后,他身上估计也就内裤是干的。

丹丹笑的嘎嘎的,别说她现在穿着雨衣,身上还很干燥,就说没穿雨衣她现在估计也还是那么开心。

小孩子总是喜欢玩水的。

徐雪筠:“呸——呸呸——”

头发全进嘴里了。

最后几人从水上漂流下来的时候,真是一步一个脚印,全是滴滴答答往下流的水。

徐雪筠拧了一下衣服的下摆,顿时哗啦啦下来好多水。

她也是第一次没穿雨衣玩水上漂流,预估错误,笑的很不好意思:“回家换衣服吧。”

下次再来玩。

*

回到家里洗了个热水澡,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徐雪筠觉得自己满血复活了。

嬴政正盘算着买点什么。

这场游乐园,朱棣和徐妙云一共获得了260,嬴政和扶苏获得了295,刘邦和吕雉获得了330。

因为最后一场大家都毫无差别的成为了落汤鸡,所以天幕很大方的把他们全都当做了第一名,也不知道是该开心还是不开心。

二百九十五也能买不少东西了。

嬴政盘算着,大秦如今差的不是地,而是人手,麦种虽好,但需要精心照料,有些人家中并无精壮儿,只有些老弱妇孺,并且这样的家庭在秦朝并不算是少数,好打理的作物对他们来说作用反而更大一些,也能更照顾的来。

不如多换些红薯?只是红薯不能长久储存也是一个难点。

于是嬴政便先没有兑换,而是去找了徐雪筠,询问她有没有能够让红薯更方便储存的方法。

徐雪筠正在擦头发,面前还摆了一大盆刘姨刚炸出来的薯条。

“更方便储存?”徐雪筠一时之间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你是不是说红薯粉条或者红薯淀粉?”

嬴政便问道:“这两种食物是怎么制作的呢?”

这个徐雪筠就也不明白了,因为她不特别爱吃红薯粉条,所以家里就只刘姨偶尔会做一些备着:“你们要做吗?要做的话我去找刘姨问问。”

她现在对于众人的问东问西已经习惯了。

来她家的都是十分有求知欲的人呢。

她一问,果不其然,众人都表示很好奇,于是徐雪筠就头上顶着毛巾去找刘姨了。

徐雪筠去找刘姨的这段时间几人就看着丹丹在和她妈妈打电话,小孩子可会装乖了,说自己上午只吃了筠筠姐姐买的饭,没有吃冰淇淋,也没有吃棉花糖。

殊不知在她妈妈还没有问起的时候,她主动提起冰淇淋和棉花糖,就已经是把她的好筠筠姐姐给暴露出来了。

幸好吃的零食也不算多,姑姑什么都没说。

吕雉隐约能在手机中看到徐姑娘长辈的模样,披肩短发,戴着一个红框眼镜,即使在和丹丹打电话的时候,也时不时的会有人和她汇报东西。

是一个单看着就觉得气场很强大的女人。

再想想他们刚过来的时候见到的,虽然笑着,却怎么看怎么沉稳的老奶奶,还有徐姑娘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扩大了许多家业的徐父和徐母,以及作为接班人的徐兄。

吕雉:“......”

所以徐姑娘到底是怎么养成这样一副乐天派的模样的?

丹丹也是,小姑娘脾气也很好,还十分懂得分享,知道扶苏帮她买了水枪还被筠筠姐发现了,于是十分义气的把自己的小项链解下来给他。

后世的物价他们倒不太清楚,只是那项链可是金子的,金子在什么时候都是珍贵的。

扶苏连声拒绝,丹丹甚至还有点郁闷,似乎是觉得自己的礼物送不出去而不开心。

没过多久,徐雪筠就回来了,一挥手:“下午就做红薯粉条和红薯淀粉!”

丹丹最捧场,高兴的跳起来:“做红薯粉条和红薯淀粉喽——”

实际上她也不爱吃这个,她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做红薯粉条和红薯淀粉需要很大量的红薯,所以徐雪筠又准备开上观光车去带他们摘红薯,路上几人还没忘记今天的两个农作物名额,所以旁敲侧击的又打听了好一会儿的作物。

徐雪筠挠了挠头,以为他们是想给红薯粉条配菜,虽然今天现做的红薯粉条肯定是出不来的,但是做都做了,晚上肯定有红薯粉条的菜,所以徐雪筠在途中又带他们去摘了西红柿和辣椒,准备做个酸辣粉。

不是她吹,她家的酸辣粉也是一特色,听说好像是云南那边的做法,最主要的是适合小孩子吃,因为酸大部分是番茄的酸,辣也是不呛人的辣。

辣椒就种在房屋后面的一小块菜地里,徐雪筠懒得去找剪刀了,直接用手拧下辣椒的果柄,一边摘一边教他们:“摘的时候不要太用力,因为辣椒不是一下子就摘完吃完的,你太用力辣椒摘下来了,但是它的那个杆子就可能被扯坏,其他的辣椒还没摘呢,也可能会坏掉。”

不过其实也无所谓,因为他们种的这种辣椒是一年生的植物,等过一段时间辣椒不长了就都可以收下来,然后把杆子全部扯掉了,收下来的辣椒吃不完也没关系,可以晒成干辣椒,放几年都行,刘姨还会炸辣子,据说是从四川一个亲戚那边学来的,做法非常的正宗和地道,又香又辣。

徐雪筠一个不是特别爱吃辣的人一段时间不吃那个辣子都会想念。

嬴政上次来的时候已经吃过辣的食物了,所以虽然还是觉得辣椒长得十分吓人,却也并不大惊小怪,但其他几人看着就觉得颇有点吓人了。

这个东西好看倒是好看,红彤彤的,但要说吃——真的能吃吗?

摘完辣椒,他们又去了种西红柿的地方。

徐雪筠指着面前这块地,又指了指远处的大棚:“现在的西红柿正应季,不过因为西红柿不耐放嘛,然后一年四季又都要吃,所以大棚里边也有种,等到冬天春天也都能去摘。”

而且因为西红柿吃法很多,所以他们也种了很多个品种,有用来凉拌的,有适合炒菜的。

他们现在摘的就是比较粉糯的一个品种,因为也不考虑运输,这种粉糯的虽然容易坏,可是炒菜的时候很出汁,凉拌也很好吃。

徐雪筠问丹丹:“等会儿要不要吃西红柿蘸白砂糖?”

丹丹是标标准准的城市小孩,是比徐雪筠还标准的城市小孩,家里有两个保姆,专门负责她的吃饭和卫生,所以丹丹没吃过西红柿蘸白糖。

不过她很捧场:“要吃!”

徐雪筠就专门给她挑了两个不大不小的西红柿揣进她的小兜里,让她带着,说这个等一下就是给她做西红柿蘸白砂糖的。

西红柿的采摘很简单,几人也都自己上手试了试,朱棣在问过徐雪筠,知道这个可以生吃之后,直接摘了一个拿手帕擦了擦,就咬了一口。

这一咬,他就觉得这味道怎么这么熟悉呢?

好像上午的时候吃的那顿饭里边有类似的味道。

他没有问徐雪筠,而是偷偷给徐妙云也咬了一口,问她这个味道是不是很熟悉?

徐妙云一尝瞬间就想起来了:“肉酱千层意面的味道。”

就是这种酸酸的,只不过肉酱意面里面放了盐,所以是酸酸咸咸,还带着一股奶香味,这个西红柿的味道就干净利落的多,是纯粹的酸甜味道。

那看来当真是能吃的。

朱棣也很喜欢番茄的味道,于是多摘了几个,准备下午做饭的时候多加一点。

好吃,他得买点这些种子种出来,等回去也能吃到。

而且这番茄又能当水果吃,又能做菜吃,真是不错,是一个很懂事的蔬菜。

徐雪筠一边摘还一边和丹丹讲解道:“其实丹丹喜欢吃的圣女果才是西红柿的老祖宗哦。”

丹丹是个有点学问的小孩,只不过这学问不太多,眨巴着眼疑惑道:“可是丹丹之前听说圣女果是转基因的番茄,吃多了不好。”

转基因,又是一个众人没有听说过的名词。

徐雪筠帮她剔除谣言:“无论是圣女果还是西红柿,都不是转基因得到的,圣女果其实叫樱桃番茄,它是在明朝的时候从南美洲传入到中国的,丹丹之前不是学过吗,带番字的在当时就相当于是外来的东西,因为圣女果长得很好看,像一个小樱桃一样,所以叫樱桃番茄。”

她又把大西红柿举到丹丹面前:“一开始圣女果只是当做观赏植物,人们觉得它又小又可爱,挂在枝条上很好看,直到后来有人开始尝试食用圣女果,人们才发现了这种美味。”

她故作苦恼状:“可是丹丹你想啊,圣女果这么小,做一顿饭要用多少个圣女果呢——就比如丹丹最喜欢吃的西红柿炒蛋,五个鸡蛋就要用四个大的番茄了,丹丹还不喜欢吃西红柿的皮,所以每次都要剥好久的皮,如果换成圣女果的话,是不是就要用到更多的圣女果,要剥更多的皮了?”

丹丹歪着脑袋仔细的想了一会儿,发现的确是这样的:“那怎么办呀?”

徐雪筠打了个响指:“诶!巧了,之前的人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想为什么不能有一种更大的番茄出现呢?那样吃起来不就更方便了,所以他们就从圣女果中挑出来个头更大的,一代一代的培育,尤其是在杂交技术成熟之后就更好制造大的圣女果,直到这种圣女果已经大的不像是小樱桃了,他们就给圣女果换了一个别的名字。”

“西红柿!”丹丹像是知道了答案一样,高兴的喊道。

没错,这就是西红柿的由来。

徐雪筠从小就是这样被奶奶教育的,她所得知的知识也大多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到脑袋中的,徐雪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知识,远比在书面上的知识要记得更深刻更久远。

不过这也都是小事儿,能记住就记,记不住就算,谁规定人必须要知道西红柿是怎么得来的呢。

因为人多,所以徐雪筠摘了满满一筐的西红柿,放到了观光车上,让在后面的几人帮忙扶一下。

西红柿和辣椒都摘完了,接下来他们就要去到之前去过的红薯地里去挖红薯了。

丹丹特意从农家乐里翻出来了她上一年的小铲子和小桶,徐雪筠也任由她在红薯地里玩闹,能扒出来一个算一个。

人多力量大,这句话不是说假的,徐雪筠因为觉得不做就算了,要做就多一点,所以带了三个筐过来,结果这三个筐不到半个小时就被他们装满了。

扶苏他们觉得本就是自己要做红薯粉条和红薯淀粉,怎么好意思麻烦徐姑娘帮他们劳作,所以一直都在劝徐雪筠去休息,这里交给他们,也包揽了大部分的工作,就连把红薯搬上车的时候徐雪筠都没帮上忙,她刚一想要碰那个筐,扶苏就好像她要来抢一样,连忙把重大几十斤的筐给抱起来放到车上去了。

徐雪筠真是无奈又好笑,只能去前面开车,在确定他们坐稳之后,观光车又平稳缓慢的驶向了家的方向。

对她来说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她家的田园风光。

什么是田园?饿的吃不起饭的不叫田园,穷凶僻壤的地方不叫田园,就是这样,吃的食物都可以自给自足,有水有肉有美景,这才叫田园。

但要是让徐雪筠知道,就会说他们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她家这应该把田字划掉,叫做庄园。

中国古代也有庄园,不过不叫做庄园,而叫做田庄或者庄子,不过意思也是一样的,就是住所、园林和农田的建筑组群,而这些庄园又因为其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拥有不同的名字。

贵族,官吏或者地主的被叫做私庄或者是别庄,属于寺庙的叫常住庄,属于皇家的就不得了了,被叫做皇庄,宫庄比如被誉为京东第一皇庄的崔家皇庄,又或者是明朝明成祖朱棣建造的由皇家直接经营的皇庄。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想要过上真正的能够满足人需求的田园生活,还是得有钱才行。

回到家里,把辣椒和番茄放到厨房里,就要开始做红薯粉条和红薯淀粉了,这两个都是能够将红薯长久保存的方法。

徐雪筠说道:“其实还有红薯干,不过那个太没技术含量了,直接把红薯切片,然后找一个太阳很大的时候,在通风的地方晒个几天就做好了。”

那个晒得够干的话,也能放个近一年左右,放的再久就不行了,虽然看着外表还是一样的,但是吃起来味道就完全变了。

“红薯粉条其实就是用红薯粉做的。”刘姨一边指挥他们把红薯清洗一遍一边讲解道,“像你们现在都是在超市里边买,但我们小的时候哪有那么多超市呢,家家户户有红薯,有锅,有漏勺,那就能自己做。”

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一样都有专门过滤红薯粉的机械,大家都是手边有啥用啥,不像小筠一样做蛋糕分离个蛋清蛋黄,还得买上四五个不一样的工具。

刘姨每次看都在想,用鸡蛋壳不就行了吗,但是她也不管,反正主家是请她来当佣人的,她也不能因为自己在这里待的久了,就真把自己当成主人了。

“红薯淀粉做起来简单,先把红薯削皮之后磨成泥,然后加水一直洗,最后把洗出来的水全都放那沉淀就行。”

说起来好像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但做的人才知道这红薯淀粉做起来到底多费功夫。

整整三大筐的红薯,所有人都一人一个马扎坐在那里对着盆削皮。

朱棣削着削着,觉得这个削皮刀还挺好用的。

他们那也有削皮刀,是铜片配木柄,不过大部分人家里面要不然就不削皮直接吃,要削皮的话就拿小刀削,因为专门的削皮刀很贵。

可这个削皮刀又轻巧,看着用料又很少,下面是一种轻巧的壳,朱棣觉得用木头也行,上面就只有薄薄的一小层铁片。

他看了又看,觉得等回去之后可以让人造一个一样的出来。

在半个小时之后,整整三大筐的红薯终于全部都削完皮了,但这才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一步才是最麻烦的。

“接下来就要把他们全部都磨成泥。”刘姨有点拿不准,“你们是想用机子磨还是想用手磨?”

用机子磨当然快,但是大部分来到农家乐的客人不是追求快的,人家追求的是一个做食品的乐趣,不过用手磨那就得磨很久了,估计磨到天黑这些地瓜才勉强能磨完。

几人讨论了一下,决定:“先用机器磨,然后剩下几块让我们用手磨可以吗?”

因为不知道这机器方不方便造出来,能不能大规模的推广,又或者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如磨盘代替,如果在他们的朝代做不出来,又代替不了,估计还是得让人用手磨,所以他们起码得自己用手体验一下到底是怎么个磨法。

刘姨松了口气,她刚才还真怕这些客人非得要用手磨,那估计明天早上起来手上都得一个个大泡。

“这个机子是个小机子,肯定和人家专业的没法比。”

农家乐的库房里什么都有,刘姨让人把机子搬到拉板上就拉过来了。

“小机子就这点好,哪都能放,不过大一点的红薯它就磨不了,所以用手磨我们最好选大块的,那样磨着不容易刮手,还好拿,但是用机子磨我们就得选小块的,大的红薯就得切成小块再放进去。”

刘姨一边说,一边把他们刚才削好泡在水里防止氧化的红薯挑了一块不大不小的,在机器上比了比:“像这种就不行,它就大了点,得在中间来一刀才能放进去。”

于是又请出来了几个案板,他们挑了几个大块的红薯出来,准备等会用手磨,其他的全都砍成了四厘米左右的块。

徐雪筠也不敢让丹丹拿刀,就交给了她一个任务,把切好的红薯块都搬到盆里去,这样等会好倒。

至于她——她在吃巧克力雪糕。

不都说00后是废掉的一代吗,她觉得这话没太大问题,毕竟这老的小的看起来都精力满满,她上午玩了那么久,下午又去摘辣椒摘西红柿,早就累的不行了。

坐在旁边吃俩雪糕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