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乡试开始之后, 整个府城似乎都安静下来。
贡院附近更是不许人进出。
严密得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听说今年的监临官徐大人十分严苛,便是监考官稍有不慎,都会严加斥责。
府城大小官员紧张得要命。
只等着送走这座大佛。
别说巴结了, 只要不得罪, 他们差事办得就算妥当。
八月六日开始考试。
一直到二十日放榜, 这些时间里不能出一点差错。
好像是今年乡试时间不长,阅卷时间也较短, 更需要上下官员齐心做事。
纪元跟着魏夫子,武营他们练习射箭的时候, 也听魏夫子道:“徐大人可不好惹,他在朝中的时候便直言不讳,最讨厌那些浮名虚誉,也不喜奢华,便是皇上有错也会指出。”
所以有人说,皇上让他出来监考,就是不想听他啰唆了。
这位五十三岁的臣子, 在古代已经算年纪不小的了,让他跑这么远, 确实是个难事。
可见其他人对皇上的猜测并非完全作伪。
后面的话魏夫子没有明说, 但纪元自然猜出其中潜台词。
纪元又射一箭,竟然中了八环。
武营还道:“你年龄虽小,准头却不错, 要是专心练武, 说不定也可以的。”
“说这话。”魏夫子道, “武举并不定期举行, 文举却是三年一次, 纪元还是小三元,他要是练武,学政都不答应。”
武营叹气:“这也没错。”
大家说着,纪元倒是好奇另一件事:“魏夫子,我还听说,这位徐大人并不喜欢神童,奇才,这是真的吗?”
魏夫子点头:“没错。”
这还牵扯到一桩过往。
约莫是七八年前,粤地有一户人家,那家孩童天生多智,三岁便能自己读书,五岁看完四书五经。
十岁的时候,就参加童试,考上了秀才。
一时间被封为神童。
十岁的秀才,这名声多响亮。
这家人还想让他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去考乡试。
当地官府甚至把这件事上报朝廷,说这是天降吉兆,这样的人才出现,便是天佑天齐国,更是皇上的恩德。
皇上听闻此事,虽未当正经事,但什么天佑,什么恩德,算是夸在心坎上,直接召神童去国子监读书。
京城的国子监,网罗天下英才。
便是如今的建孟府府学,学政都可以在年末的时候推荐学生去国子监读书。
当然,现在形同虚设,只有才气还不够,更需要朝中有人。
可见去国子监读书的机会有多难得。
总之神童被召到国子监的事传出,天下各地的神童层出不穷。
当年徐大人还在地方做知府。
地方县里,竟然有为了当神童,逼着三岁幼童日日读书,读书不成去做法事。
那做法事的也缺德,给了什么写了文章的符水,让孩子吃下。
等当地县令赶到时候,三岁的孩童身体都凉了。
如果说这种不是个例,那买卖聪明孩童认干亲,那更是多。
买卖孩子本就是恶事,这种因功利之心买回孩子的,更是不堪,但凡孩子不像他们想象中那般,就是非打则骂,一定要“培养”出神童。
上有所好,下有所想。
皇上喜欢神童,那各地就会涌现出“神童”。
而被召到国子监的十岁神童,因为年龄特殊,跟其他生员相处不来。
不单是这样,夫子们发现,他的一切都是强行灌输的,没有半点自己的想法。
大白话便是,只会背书,甚至只会背文章。
当年童试的试卷拿过来,也多少背诵家人所做文章,直接誊抄上去。
也就是背得多,瞎猫碰上死耗子,考上了童试。
要说天才吗?
也确实有,记忆力不错。
但要说想法,那一点也没有,活生生的背书机器。
可他习惯已经养成,别的什么也不会。
小孩子心志不健全,很容易被影响,也很容易被塑性。
皇上知道后虽然失望,却也知道是他的过错,便让国子监一直养着,等过了年纪也不必赶出。
当然了,只此一例,再不能有下次。
“那个孩子今年十八了吧,还是只会背书。”魏夫子叹气,“加上又强行促成神童,逼死孩子的,徐大人等人强烈要求限制学生的年龄。”
“说是限制学生年龄,其实是限制家长们的行为。”
就连十二岁之前不能乡试等等,也是那件事之后出来的。
毕竟有些人的下限不能讲。
现代也有个经典的问题,为了提高生育率,生一个孩子奖励五十万,那会不会有人生?
答案是,杀死小孩的会更多,杀了再生,就是纯赚钱。
正常人无法理解这些恶人的想法,那些强行促成神童家长的心里,普通人也不能理解。
故而直接限制学生年龄,竟然成了不错的方法。
纪元听着,有些理解徐大人的做法。
当然了,有格外讨厌神童的,就有喜欢神童的。
理由自然也很多。
毕竟有些人的天赋怎么也藏不住,也确实很有灵气。
想来知府,学政做了两手打算。
若上面派来的监临官喜欢神童,他这种人就会被带上前迎接。
既然是徐大人,那就不通知他了,让他好好读书即可。
知府学政两人看来做了很多准备。
那岳家的算盘估计要落空,还眼巴巴把孩子送过去。
也是可怜。
要说乡试总共是十几天,对考生们来说却是四天三夜。
从八月初六早上进考场之后。
一直到八月初九下午出来,一共三场考试,最后一场要考一天多。
纪元初九那日就去门口接人。
只见一排排学生出来,都是在二十多到三四十左右,个个形容枯槁,眼神呆滞。
也就正荣县的学生不同一点。
毕竟在正荣县的学生,就算再不爱运动,也会被带的去蹴鞠场上跑两圈。
李锦,蔡丰岚更不用说。
白和尚稍稍弱一点,出来之后还讲,以后要跟着他们一起锻炼。
李勋算是最没精神的。
他本就心理压力极大,来建孟府这几年根本没有锻炼的想法,出来的时候,甚至要李锦,蔡丰岚两边搀扶着走。
好在他这种状态并非独一份,很多学生都是如此。
两边的炮仗跟乐声也让他们没有精力再看。
纪元也过去帮忙拿着李勋的东西,扶着大家上了租的马车。
好在李勋李锦他们的院子离这很近,没一会,众人就到家了。
小厮烧了洗澡水,泡了茶,还做了热汤饭,就等着考生们回来。
等蔡丰岚洗好澡出来,长长舒口气,拍着纪元道:“还好你准备得妥当,不然我真的要晕过去了。”
今年的乡试考生人数,一共是两千七百四十二人。
所有被关在里面四天三夜,真是难熬。
虽然只比童试多一日,可给人的心理压力都不同。
李锦他们出来之后也在吐槽:“没错,本以为只多一天,不会那么煎熬的。”
“一个考生身边站着一个兵士,肯定紧张。”白和尚道,“那兵士几乎盯着我们看。”
啊?
上次童试,两个考生间站一个兵士,都已经让他们不自在。
现在一个人一个?
怪不得是乡试,果然更严格。
纪元听他们七嘴八舌讲着,忍不住感慨考试的艰难。
“题目也更难了,有的根本看不懂。”
“是啊,肯定要往深了写,但我就那个水平啊。”
“不用多说,我就知道我不行。”
李勋摇摇头,脸上带着一丝痛苦。
他虽然比李锦他们多学了两年,好像也是不行的。
至少他没什么把握。
李勋叹口气。
他跟李锦还不一样,李锦要是一次不中,两次不中,都能继续读书备考。
他还有很多要顾虑的。
年纪渐渐上来,就不能只想着备考的事。
他今年二十六,两年前回家时成亲,妻子一直在家乡照顾爹娘等他。
这两年里,他也只有过年才能回去,可以说全家的重担,都在哥嫂妻子身上。
加上备考要钱,读书要钱,他就算有李家主脉的接济,过得也不算特别好。
再说,李锦一家对他帮助太多,从被推荐进府学,再到住了纪元蔡丰岚他们都住不起的小院等等。
如果再这么下去,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回报。
别人或许不知,但他知道,那推荐进府学的名额,说是推荐,其实是塞了银钱。
美其名曰“买进学”,总共二百两纹银。
李锦也好,他爹也好,从未提过此事。
可他却不能不知好歹,继续占他家的便宜。
如果这次乡试不成,他多半要再寻出路,至少不能全身心备考。
要找个营生,一边读书,一边养家。
就算为了爹娘兄嫂,为了妻子,他也要再想办法。
大家吃过饭,李勋问纪元道:“咱们正荣县县学,今年是不是少了些夫子,年底前是不是要招人?”
李勋这么一说,大家愣住。
他话里的潜台词,大家都明白。
李锦率先道:“堂哥?你这是说什么?在府学读书不好吗?我出来的时候,我爹给了不少银钱,足够咱们生活很久的,乡试结束他们还会再送银资过来。”
要说他们县学好吗?
非常好。
同窗之间相处简单,夫子对学生们也是真心爱护。
但教学相比,肯定还是府学更胜一筹。
君子六艺这种被府学称为辅科的,他们可是一项都没有。
再说,今日刚刚考完,他为何这般沮丧。
怎么样也要等到放榜之后啊。
纪元也点头。
李勋却直接说了:“若中了还好,不中的话,我是想回去当夫子的,不过听说县学当夫子也要考核,所以要提前问问。”
李勋继续道:“伯父,也就是你爹,对我着实很好,出来读书都是族里出钱。若只有我,这自然没什么,可我爹娘年纪也大,妻子也等了两年。”
这都是实打实的难处。
便是族里,也不能尽数全帮。
估计是说多了,李勋感慨道:“想当年我也是县案首,总以为自己聪颖得很,来了府学方知天外有天。”
这自然不是在说纪元,李勋只是感慨自己罢了。
“今年咱们这乡试人数两千七百四十二。”
“你们猜,大约会取多少人?”
“五十九。”
“连百分之三的比例都不大,我实在没勇气,觉得自己会是那百分之三。”
童试的比例还是一百人中选十个左右。
到了乡试,就是一百个秀才里面,选三个,甚至不到三个。
怪不得考完试,李勋就已经有了退的心思。
纪元把自己知道的事说了下:“县学今年确实缺夫子,调走了七八人不说,今年招生也会更多。”
“估计县学会招十人以上,都是到时候落地的甲等堂秀才报名,你提前写信回去,教谕多半会答应你报名的。”
“不管过与不过,算是两手准备。”
李勋听闻,心情好了些。
招那么多人,自己说不定也能去当夫子,去县学当夫子,还是更安稳,更能照顾家里。
纪元又道:“咱们县学的黄夫子,他就是一边当夫子,一边备考。去年他不就考中了吗。”
此话确实激烈到萎靡不振的李勋。
是啊,黄夫子可以,他说不定也行,反正比现在灰心丧气得强。
回县学教书或许是个好出路。
剩下几人同样叹口气。
好像已经看到自己的以后了。
纪元看看他们,开口道:“下次考试,谁知道会是什么情况,空想无用,不如念书。”
纪元道:“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先努力才知道结果,不是吗?”
是,当然是。
众人低落的心情又被调回来。
当然,还是可惜李勋抛弃府学的学业回去,虽然比较起来,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纪元,蔡丰岚,白和尚他们回了栖岩寺。
跟着清风,三人也冷静下来。
想来不管二十日的榜单如何,大家都能平静面对。
而接下来的时间,还是要继续读书。
蔡丰岚李锦倒是跟着纪元去了几次跑马场,看到纪元最近一段时间已经学会骑马,甚至还能跑马,简直羡慕不已。
他们备考的时候,纪元竟然自己偷偷练习!
他怎么偷偷摸摸地卷啊!
再看到射箭,两人无话可说,李锦幽幽道:“终于知道,蔡兄为什么说不想跟你当同窗了。”
“别着急,你们也能学会。”纪元笑,“这射箭确实有意思。”
说着,一个十环正中靶心。
李锦默默离开,站到蔡丰岚这边。
他不想跟天才站在一起!
太打击自信心了!
考生们出来之后,府城果然又热闹起来,除了书生们去东市第一街“扫货”之外,许多八卦也流传开。
传得最多的,自然是神童论。
八年前的事还是有很多人知道的。
岳家此时也是黑着脸。
他们并非不知道徐大人讨厌培养神童,但带着岳昌去拜见徐大人之前,根本不知道是这位啊。
每年的监临官来之前,没有人知道是哪个朝臣,目的是避免跟考生勾结作弊。
岳家也想到会是不喜欢神童的,但没想到是所有朝臣中最极端不喜欢的那个。
当时想拦着岳昌拜见,谁料还是被徐大人看到,还问了几句。
当时说什么:“这就是神童。”
更说了句:“等你的乡试成绩。”
这话并不重,听着甚至有鼓励的意思。
但这是徐大人啊!
他是最痛恨这个的。
听说他当年看见被灌符水死去的孩子尸体,气得当场打人。
岳家当时没说什么,还让大家都瞒着岳昌,至少在他考完之前,不准讲徐大人的事,以免影响心态。
更告诉他,那就是监临官的鼓励,让他好好考。
那几日没让他接触外人,看似是让他专心备考,实际隔绝消息。
现在考完了,岳昌自然而然知道。
他整个人都傻了,他甚至还拿这话刺激过纪元。
原来根本不是刺激,是让纪元看自己的笑话。
岳昌考完之后,几乎不想看任何人。
十二岁的小孩,考试四天三夜本就辛苦,现在又受打击,当天就病了。
纪元他们听到后,也觉得可怜。
揠苗助长确实不太对。
他?
他也不算啊。
纪元丝毫不知道,他淡定的表情在外人看来,心里更加确定,天才神童的一个标准,那就是心态要好!
要跟纪元一样!
纪元还在算时间。
等八月二十放榜之后,他就要去东市第一街,书杜夫子给他的纸条还没用。
当时杜夫子说要等到乡试过后去求职,到时候有很多书要抄录印刷,他的字正好派上用场。
别人是在等放榜成绩,他是在干活的机会。
只要找到活,他就可以先把身上的钱买副叆叇,让来考试的同乡送回去。
叆叇这种贵重的物件,还是让认识的人送更放心。
要说眼镜这东西,天齐国很早就有,只是价格一直不菲。
都是从西域进贡过来,近些年贸易多了,才能流通到市面上,纪元问过数科高夫子,他没说具体价格,只讲一幅好的叆叇约莫是一匹骏马价格。
就算这样,也比之前便宜很多了。
而当今市面上好马价格,大概在四十两左右。
纪元身上现银子如今有二十五两,还有张压箱底的银票,可银票却是罗博士给的,他不能借花献佛。
单说给蒙师买叆叇,罗博士还会夸他。
若说用罗博士给的银钱买,只怕会有误会。
纪元说什么都不会做这种事,故而还是先找活为好。
现在乡试学生们已经出来,想来大小书坊都在准备印书,自己不如现在去看看?
至少留个名字,印书的时候好找他。
于是纪元便去了东市第一街,但并未去前面的店铺,直接去了店铺后面的作坊。
蔡丰岚,白和尚听闻后,本来也打算出来看看。
他们的字不如纪元,却也能做些普通抄录的活,看看能不能找到。
听说不少没钱的读书人,都是这么做的,李勋就做过抄书的活,就是最近备考加上活太少,才没过去。
但李勋也道:“如今有十三四家书坊,大的就有四家,分别是周岳林王四家,剩下的十家虽小但是抱团生存,所以竞争非常激烈。”
“印书的多,抄书的活自然越来越少,现在抄书的价格都比印书的贵了十倍,自然没人去买抄录的书籍。”
自从前任皇帝免了书税之后,各大书坊如雨后春笋般飞速长起来。
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印书在天齐国已经是很成熟的行业。
既然印书成熟,价格又便宜,可不就不要人工抄书了。
这竟然有点,珍妮纺织机代替人工纺织的感觉。
对抄书的书生来说,没什么活了,但买书便宜了。
好坏也说不出来。
李勋的话,自然是劝退了蔡丰岚他们。
也幸好有李勋,否则大家要白忙一场。
纪元跟他们不同,他的字极好,被杜夫子都认证过。
他要做的活计自然不是单纯的抄书。
而是根据他的字来做雕版印刷的板子。
这份活没那么累,而且只要字好,几乎被各大书坊抢着要。
此处说的抄书,按照杜夫子的话来说,其实应该叫润笔。
润笔,就是稿酬的雅称。
但以书法技艺写文章,同样也能叫“润笔”。
也算是对书法技艺读书人的尊重,这样的人也被称为润笔先生。
这里便要简单说一下印书的流程。
除了先贤典籍之外,其他的时文程文,或者新上的话本小说,以及童试录,乡试录等书籍,都需要有书法好的润笔。
笔者的内容或许好,但书法不一定精妙。
各大书坊先得来文章,再找到书法好书生润笔,完整抄写一本。
这本的字迹不仅需要大小统一,更要字迹清晰,毫无墨点。
接着,再让印书的工匠,按照这样的好字雕刻印刷板子,或者印刷磨具。
由此印出来的书就是润笔之人的字迹。
所以润笔人的字必然好漂亮端庄。
市面上有许多版本的书籍,字迹如何,也是购书人选购的标准之一。
所以书法好的人,十分抢手。
纪元去找事情做,基本十拿九稳,就看工钱如何。
纪元拿着纸条去印书作坊的时候,后街的场景跟前街完全不同。
前街纪元去过好几次,全都是买书籍买文具的书生们。
后街则是工作人员,搬运原料的,搬运货物的,比比皆是。
他走在这街上,显得格外突兀。
少数同样的书生碰到他,开口道:“你也是来找抄书的活?别去了,现在都不要抄书的了,全都是印刷代替。”
看来蔡丰岚他们没来也是对的。
纪元笑着道谢:“谢谢了,我去看看。”
那书生看他不死心,也就没说什么。
纪元先去了看到的第一家印书作坊,这家人下意识道:“不要抄书的,只要字好能印刷的。”
纪元拱手:“我便是来应这个。”
那人见纪元年纪小,再道:“印书的字需是馆阁体,却又不能太死板,你行吗?”
并非他看人低,而是眼前的书生年纪太小。
纪元点头:“可以的。”
说着,取了纸笔当场写字。
杜夫子都认证过的字,那怎么会有错。
“这字,绝佳啊!”书坊的人立刻道,“敢问书生姓名,可愿来我家书坊润笔?”
原来这人是书坊老板的儿子,小书坊里的人都是亲戚,他直接能做主。
纪元并未着急就职,仔细询问了价格后,准备去其他地方再看看。
那老板儿子连忙道:“别啊,价格都好商量,你抄一本书,给你五两,如何?”
多少?
五两?
“当然是有要求的,不仅字要端正,大小还有一样,否则我们不收。”老板儿子又吩咐道,“字要是不好,我们书也卖得差,你明白的。”
“放心,抄书的纸张,笔墨我们都提供。”
说着,就要把纪元往作坊里面拉,还要给他签订契约。
“五两不够的话,七两也行。”
纪元见此哪能应允,找了理由赶紧脱身。
还好他跑得快,否则对方肯定要继续诓骗。
这东市第一街的后街,也就简称东后街一共十四家印书作坊,他肯定会问个遍的。
不问个市场价,纪元也不会轻易签契约。
还好这些作坊距离并不算远,很快走了大半,纪元大概知道价格。
抄书也要看抄的是什么书。
如果是一时流行的话本,价格就会便宜些,同样的质量要求也不会太高,但这种量大管饱。
抄的经典著作,价格能到几十两,甚至上百两,但要求极为严苛。
字的大小规整,全部都有要求,一笔一画都要准确无误,纪元都很难达到要求,同样这样的活也少,一般不会找新人。
最中间的,便是最常出现的时文了,童试录这种也算时文的一种。
就是最近一段时间里,书生们做得比较好的文章,又或者某某大家写了什么诗词教程,文章教程。
这些书的印刷量不小,流行的时间也适中。
价格都在五到十五两,具体也看书的长短跟字数。
看来第一家的五两,七两,也有蒙骗的成分,但不算多。
了解到最后,只剩下最后五六家,其中四大书坊也在其中。
他们不仅印书的量最大,承接不少官方的任务,算是吃了口官家的饭。
估计他们的价格会高一些?
纪元这次进门,就用上杜夫子给的纸条了。
原本听说他要来赚润笔钱,四家只让他等消息,当场写字也不肯的。
拿出杜夫子给的纸张之后,个个换了面容。
府学书科杜夫子,出了名的字好,各家求都求不来。
他推荐的学生,肯定没错。
果然,纪元写了之后,各家都给了价码。
比小作坊多了三两左右的银子,同样抄经典书籍的机会也多了些。
但有一条,抄了某家书坊的书之后,不许再给其他书坊做事,同样的,书坊会提前给一笔竞业费,作为补偿。
第一家那么着急拉他签契约,原来是这么回事。
至于杜夫子?
杜夫子书法好,名气大,又是举人,自然不在限制范围内。
所以纪元要挑一家定下。
纪元心里有数,从岳家书坊离开时候,心里想着事,没看到随同父亲一起过来的岳昌。
等纪元离开,岳昌立刻问了怎么回事。
书坊做事的人道:“是府学的一个小书生,杜夫子推荐他来做润笔先生。”
“东家您看,这小书生的字可真好。”
最后这句话自然对岳昌的父亲道。
不过他却并未喊岳昌少东家,自然因为岳昌上面还有已经成年的大哥。
岳老爷看了看纪元的字,明显被惊艳道:“不愧是杜夫子推荐的人,契约签了吗。”
听到说没有,岳老爷道:“尽快签了,如此好的字,不能落到其他书坊手中。”
都说周岳林王,但大家都是竞争关系,他也算排名第二,再努努力说不定就第一了。
岳昌脸色难看,开口道:“他就是纪元。”
纪元?
岳老爷知道是谁。
小三元纪元,十一岁的小三元,他怎么会知道。
私下里他还说过,这纪元要是他儿子就好了,认个干亲也行啊。
当然了,最近不能认,岳昌就够惹眼了。
再认一个十一岁的神童干亲,徐大人肯定不高兴。
看着父亲的脸色,岳昌更是嫉妒。
连他爹都更喜欢纪元,纪元像是生来就为了挡他的路。
这算个小插曲,谁也没在意。
纪元此刻正去了最后一家小书坊。
这家小书坊更是热情,还拉着他道:“我们书坊价格给到十五,你一定要来。”
十五?
这也太高了。
太低有问题,太高也会有问题。
见纪元不被打动,对方还道:“真的不骗你,白纸黑字写契约,不会有问题的。”
纪元却道:“我看这润笔的价格,跟印出来的本数也有关,印得越多,价格越高,你们为什么觉得这书一定能大卖?”
润笔价格高,就要平摊到印书的成本里面去。
印得越多,每本书的成本就越低,赚的也越多,这是很简单的算术题。
而每本书印出来之前,大家都会有个评估。
那这家小作坊,为何会觉得这书一定会大卖?
纪元见对方不答,便要离开,对方看看纪元的字,又想到那本书,咬牙低声道:“因为我们的书好啊。”
好?
何种好?
“我们印的那本书,收录了今年童试极好的文章,上面还有小三元的文章呢,卖的能不好吗?”
“不仅本地售卖,还会运到外面,这种书是科举必看书,销量极大,所以给润笔先生的费用也好。”
这家书坊也是着急,好不容易得了好文章,但想要好字却是很难。
平日合作的润笔先生,那字有些不够格,眼前小书生这手漂亮的馆阁体,却是极好的。
纪元听到小三元的名字,面色惊愕,开口道:“你们接了府学的印书单子?竟然要印童试录。”
这小书坊抹抹脸:“自然不是,给官府印书,都是四大书坊的活,我们哪能拿到手。”
“你们怎么印的?文章怎么得的?”纪元又道,“就算你们得了全部文章,那童试录登了文章,你们再登,岂不是重复了,人家也不会买你的啊。”
同样的内容,基本都会买大作坊的,一般来说价格差不多,质量却更好些。
就拿合作的润笔先生,大书坊的书法都要好些。
这小书房没想到眼前书生这般了解,只得说了些实话:“我们收录的,自然是童试录上没有的文章,反正你放心吧,这书绝对好卖。”
纪元思索片刻,终于明白过来。
好啊。
他碰到非法书商了!
情况是这样的。
首先,童试的所有文章,都在府学手中。
府学会在童试结束后,挑选学生们的好文章收录其中。
也就是之前说的,府学先收录。
府学没收录进去的文章,各大书坊会来求取,同时给够稿费。
比如说,他童试一共做了二十篇文章,收录到《童试录》里三到八篇。
剩下的文章便旁落。
书坊可以找到他获得请求,给到稿费,随后出版印刷。
但眼前的小作坊,并未征得童试里任何人的同意,就选了旁落的文章印出。
看他说得信誓旦旦,他们印出的书,绝对不会跟《童试录》重复。
这怎么可能?
那么多篇,怎么精准避开《童试录》里选的文章?
除非有人私下串通了。
而串通此事的,极有可能是获得《童试录》编纂机会的书坊。
纪元也直接问了:“消息竟然这样灵通,就是不知《童试录》是哪家的手笔,难道已经做出来了?”
“今年府学给了岳家,五六月就做出了样本,最近就要卖出呢!趁着各地来的学子多,都能带回去!”
“所以我们这本《童试录补遗》也着急啊。”
《童试录补遗》,这倒真是补遗了。
这岳家得了《童试录》的印刷权,自然知道哪些文章没有收录进去。
私下卖消息给小作坊,直接印刷,又能大赚一笔。
纪元深吸口气,又道:“那这补遗的文章,可经过考生们的同意?”
小作坊的人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怎么这么多问题。
要不是看他字好,早就把他赶走,这人耐性子道:“当然同意了,润笔费都给了不少呢!”
“小三元的也给了?”
“自然给了!”
纪元冷笑:“我怎么不知?”
你不知?
你不知道什么?
纪元这才拿出杜夫子给的纸条。
只有大作坊需要举荐,小作坊不太会问,故而方才一直没取出来。
这纸条上写的便是:“本夫子学生纪元,书法一流,好字行云流水,特此荐于书坊,可做润笔先生。”
落款是府学书科杜乐天。
杜夫子!
纪元?!
小三元纪元。
这名字,东市第一街谁不知道?
小作坊宋家人腿一软。
他,他刚才都说了什么?!
还说经过小三元的同意,可以印出他的文章?
纪元也不多说,直言道:“但凡市面上有流通我的文章,除了府学印出之外,我都会追究。”
“你猜,官府会护着小三元,还是护着你们?”
这还用说。
若他们周岳林王四家,那官府还会网开一面。
但只是个小作坊而已,自然会维护读书人的体面,狠狠罚他们一笔。
毕竟窃取文章这种事,书生们都不愿意,府衙的人也都是读书人考上来,肯定向着纪元。
等纪元离开,这书坊的人瘫软在地,想到给岳家送的千两银子,这下算打水漂了。
岳家还说,本地少买一些,全都卖到外地,那建孟府的人也不知道。
等真正知道了,书也就完了,更不知道更加印的,不会有丝毫风险。
事情一般也确实如此。
可这还没办呢,就被正主发现。
肯定完全没了机会。
只要市面上有一本,纪元就能告到官府去。
“完了,全完了。”
“让人别印了,否则肯定吃官司。”
纪元走出小书坊,看了看方才进过的岳家书坊,深吸口气。
本就因为岳昌的缘故,他并不想去这家,看着姓氏就知道其中肯定有关系。
现在更加不喜了。
想来那本所谓的《童试录补遗》,所有文章都没经过允许。
自己的,第二名白和尚,第三名蔡丰岚,等等都没同意过此事。
等到《童试录》卖出之后,肯定会有正规的书商求取文章,老老实实按照流程给稿费,再卖出。
但到那会,所谓的《童试录补遗》肯定早就上市了。
到时候,老实印书的书商倒霉,收到稿费的书生说不定也会被牵连。
总之是个多输的局面。
也有赢家。
岳家。
纪元从这家路过,直接把他们划进黑名单。
丝毫不理会他们家管事再三请求。
剩下的书房,那就是周家,林家,王家了。
具体还要再看看情况。
从后街出来,纪元又去前街逛了一圈。
果然,岳家书坊已经摆出,《化远三十四年建孟府童试录》即将到货的牌子。
独此一家,其他家都没有。
纪元看得讨厌,直接离开。
他要去的是卖叆叇的几家店铺,多番比较后,算好叆叇的价格。
差不多三十两,能买一副合适的眼镜。
他身上二十五两,还是不够的。
但若能签一家书坊,先得了润笔先生的竞业费,那就能凑够银钱,赶在同乡回去之前带到正荣县。
等他稍微打听一下各家的情况后,就赶紧签契约吧。
一下午的时候,纪元摸清这里的情况,赶着回了栖岩寺。
第二日再跟李勋商量过后,选定了周家签契约,做这家的润笔先生。
周家给的价格合适,又是各大书坊里排名第一的。
他家管事宽厚,很是不错。
说起来,当初各家书房送纸,也是他家伙计送给他的最多。
没想到兜兜转转,自己在这书坊做事了。
等契约琐事都做完,已经是八月十四,距离放榜只剩六日时间。
纪元拿到八两的竞业费后,又千挑万选,买了合适的叆叇。
到时候赵夫子看书就不那么费眼睛了。
纪元还同相熟的秀才张洵说了此事,张洵惊愕道:“叆叇?这东西极贵,你真的买给蒙师了?”
如今学生看书多,近视的也多,若有人送个叆叇给他们,那跟救命恩人又有什么区别。
纪元道:“当年我没钱读书,没钱做衣裳,都是蒙师照顾的,如今既有余力,定然要做些事的。”
张洵听得感动,答应道:“好,等我回程的时候帮你带上。”
“最近还是放你那吧,栖岩寺清静,我那人多手杂的,不太安全。”
东西太贵重,能答应送回,也是张洵多担了风险,纪元万分感激。
张洵开玩笑道:“我还能不信你,蒙师对你好,你便能送如此贵重的礼物,回头我若有事,你肯定会帮的。”
“只要不违背公秩良俗,不违背天齐律,我肯定帮。”纪元直接笑道。
张洵摇头:“好啊,咱们就来个君子之约。”
口中说着君子之约的张洵,在八月二十放榜当天,表情惊愕的一点也不像个君子。
“第三十六名。”
“我考上了。”
“我是今年建孟府乡试第三十六名!”
张洵脸上似哭似笑。
他真的考上举人了!
他是今年五十九名举人之一!
二千七百多秀才啊。
他真的考上了。
众人的祝贺声不绝于耳。
同乡里还有一位正荣县县学夫子也考上了。
正荣县,出了两个举人!
如此的成绩,真是让人不敢相信。
连带着,但凡正荣县籍贯的学子,都被人艳羡不已。
李勋看着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表情说不上的难过。
虽然早就有预感,但没看到名字,依旧让人想哭。
李勋安慰着自己:“没事,没事的,我还有出路,教谕说让我回去考夫子的。”
说着,李勋痛哭出声,堂弟李锦一旁安慰,自己也忍不住哭了。
纪元叹口气。
这大概就是乡试吧。
很残酷,很现实。
正想着,府学有人跑过来,看了看纪元,开口道:“纪元,今年的乡试宴,你也要参加。”
“徐大人亲自点名,不要迟到。”
什么?
乡试宴?
他参加?
他甚至都没参加乡试啊。
还是一向厌恶神童的徐大人亲自让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