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章(1 / 1)

穿越考科举 桃花白茶 6134 字 8个月前

第42章

“安纪村要做青储料了!”

“安叔公, 安村长牵头,赵夫子做监督!”

“快去啊!只要出力,就能挣钱, 都不用去县城做短工了。”

“安叔公那么挣钱的买卖, 竟然舍得让我们一起?”

“好像是要货的人太多, 他做不过来了。”

“他家前两年挣了很多银钱,我们也能挣啊。”

“怎么还要女的,还要一半?这干活的事,我们力气最足啊。”

“别说笑了,你家干活的,还不是你老婆,她扛麦子比你有力气!”

“管他呢, 反正我家的都去看看,谁能应上, 谁就去做工。”

“还是在农闲的时候, 也不耽误农活啊。”

村民们本就听到一些风声, 现在知道正式的消息, 接受程度比预想中要快得多。

是啊。

这可是挣钱的事。

他们还看着安叔公家挣了两年的钱呢!

全村人蜂拥而至, 全都赶到村长家门口。

村长家门口已经摆好桌椅, 安大海在登记大家的姓名, 他写不过来, 把安小河也喊过来了。

不过最后, 还是安二娘子最细心,她记得最清楚。

安纪村里, 识字的大人还不如小孩多。

女子里更少了, 一个是赵夫子的娘子, 另一个就是安二娘子。

所以想来做工的, 全都按照每户登记姓名,年纪,家里几口人,家里多少地,多少牲口。

一切填好之后,到时候等通知。

刚开始还有些混乱,到八月十三日下午,也就是放假的第六日下午,事情就捋顺了。

被喊过来的安二娘子刚开始还有些乱,现在已经成了顶梁柱。

她一一介绍前来报名的人,又按照各家各户的情况分好,安大海安小河都成了给她打下手的。

安大娘子又对村里各家清楚,给出人选的建议。

按照各家人数情况,抽调一到两人,要是家里人多的,就多抽几个。

当然,还要选勤快的人,这点安村长跟安叔公也清楚。

八月十四一早,名单就出来了。

所有入选名单的村人,简直欣喜若狂。

挣钱的机会来了!

虽然不知道能挣多少。

但多一分,对家里都有帮助啊。

等到过年的时候,家里就能添点新布,添点米粮。

还有些买不起牛的人户,甚至都在梦想过完年自家添点积蓄,然后买头春牛呢。

“你家去了几个人?”

“我家人口少,只有六个,还只有我家儿媳妇入选了,说她平时做活最利落了。你家呢?”

“我家小儿子去了,也是说他平时做事勤快。”

“原来选人标准是这样的。”

“那我也勤快啊!为什么不找我。”有人反驳。

“你家两个女儿都入选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你家两个女儿比你勤!”

名单过了好几个人的手。

赵夫子,安村长,安叔公。

加上安大娘子,安二娘子,简直把方方面面都照顾了。

故而选出来的人,几乎挑不出毛病。

纪元看着整个村里喜气洋洋,终于松口气。

今年的麦假原本是七日。

但第八日,也就是明天,正好是中秋,故而也是放假。

终于在放假的时候,把青储料的事彻底搞定。

以后就算没有他,按照如此缜密的规范,安纪村的青储料也能自行运转。

要是青储料需要量再增加也不怕。

料少了就添人,安纪村有的是人等着去做工。

八月十四当天中午,所有去做工的人都签字按了手印。

安村长他们一行人也能去衙门,让官府先备份了。

不过这次去的人,就变成安村长,安叔公,安家二娘子,再加上一个安大海。

纪元肯定也会跟过去。

张兽医这种技术工种,就不用去了,跟安大娘子一起在村里找合适的地方,等秋收过后就挖窖。

中午吃过饭,一行人准备动身。

谁料在村口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这人纪元也是见过的,很瘦,看着很没精神。

正是安二娘子李盼弟的弟弟李耀众。

“二姐!你们这是去县城吗?做什么?!”李耀众明知故问道。

李耀众如今住在姐夫家里,安纪村那么大的事,最近热热闹闹的,他能不知道?

原本抱着文书的安二娘子脸色一僵,下意识看看公公安叔公的脸色,开口道:“去县城做点事,你不是在读书吗。”

安二娘子被喊过来做事,也算意外。

是十三岁的安大海,以及同岁的安小河记录不周。

而赵夫子年岁大了,安村长识字又不多,这才找了既熟悉青储料,又识文断字的安二娘子。

这些文书工作做下来,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人。

更别说,以后的账本还是她来管。

故而这次去衙门,安二娘子也要去,以后她跟衙门打交道的地方也多。

刚开始跟着忙的安二娘子还没意识到什么,这一日的活计下来,让她反而愈发精神,比在家烧饭开怀多了。

直到赵夫子跟纪元建议,让她跟着去衙门办差,安二娘子眼圈都红了。

这种价值被肯定的感觉,就跟她帮忙记青储料账册一样。

说实话,她只记账,不过手银钱,并没有什么油水。

但能像小时候一样读书写字,还不是偷偷写,就让她心里舒服。

这份好心情,在看到弟弟的时候直接消散。

“你快回去吧,好好读书,明年不是要乡试吗。”

安叔公可没那么好脾气。

说他抠门,那不是假的。

平日里一粒米都要算清楚,最近又因交税损失不少银钱,心里别提多不爽了。

家里突然来了个白吃白喝的李耀众,更是不高兴。

要不是看在二儿子跟儿媳妇的面子上,早就把他赶走了。

“我们家乱糟糟的,你要是实在读不下去,就回家吧。”安叔公直接道。

让李耀众跟李盼弟脸色都变了下。

李耀众纯粹觉得丢人。

安二娘子则知道,自己留弟弟在夫家,真的不好。

“我是在想,你们要是去衙门的话,带上我啊。我在府城的时候,经常跟府衙的人打交道。”

“再说,若有文书上的活计,找我也行,我读的书我比我姐多,记得也更清楚。我可是秀才。”

李盼弟的脸色更难看了,几乎不敢置信地看着他。

安村长跟安叔公倒是心动。

是啊,李耀众再怎么样,也是秀才,还是个男子。

“村长,叔公,咱们快走吧,去晚了,就怕衙门关门。”

“明日还是中秋,衙门也不办公的。”

纪元出声打断,又看看李耀众:“小河娘亲记了两年青储料的账目,她才是最清楚这些事情的。”

“再说,这是我们安纪村的事。”

最后一句话,让安村长跟安叔公瞬间收起心思。

对啊!

他们安纪村的买卖!

不能让外人插手。

小河他娘,安二娘子,才是他们安纪村的人!

这李耀众算什么。

安大海见此,直接拍拍牛车的牛屁股:“走喽!去县城!”

李耀众没想到,他鼓起勇气来讨这个“苦差事”,这安纪村的人竟然还不领情。

纪元。

怎么又是纪元。

上次让他帮忙跟县学的人说情,他都不肯。

这次还直接搅乱这件事。

他姐不过是小时候蹭着他读书的时候偷学了会,怎么能比得上他学问。

李耀众嘴里一会之乎者也,一会成何体统,气得鼻子都歪了。

路过的安老二看看他,直接路过。

败家小舅子,就会惹人烦。

“姐夫,我姐跟着一群男人去衙门,你就不怕?”李耀众随口道,“一个妇道人家,就应该老老实实在家里!掺和什么记账的事。”

安老二这下停下脚步,指着李耀众道:“给我滚,立刻滚,狗嘴吐不出象牙。”

他媳妇什么人,他不知道?贱不贱啊。

其实在李耀众出现之前,安老二对读书人很敬重的。

不说村里人人都尊敬的赵夫子。

就说他媳妇,在家也是最温和最和气最有礼貌的那个,除了在督促小河读书上不同,其他时候好得不得了。

他要不是家里有些银钱,当年都娶不到这样好的老婆。

安老二以为,所有读书人都跟他媳妇这般。

跟李耀众接触久了才晓得,不是读书人好,是他老婆好。

这次媳妇又接了全村青储料的账目,还管着村里谁能去做活。

这体面,以为谁都有啊。

被骂了的李耀众站在原地,这次是真的气狠了。

在府城的时候,被那些家世好的人看不起,也就算了。

怎么回到正荣县还是这般!

他是秀才!

他可是秀才!

县学竟然都不让他去当夫子。

想在自己村里开私塾,也被村里的老夫子比下去。

以为安纪村总行吧,他姐姐嫁给安纪村的大户,凭借大户的本事,把什么赵夫子赶走,不是很好吗?

谁料这话刚说,一直对他尊敬的侄子安小河竟然开口训斥他,说借着势大欺负人,不是君子所为。

还说赵夫子很好,他就算在窗口听课,也要受赵夫子教导。

等他知道,县学里那个什么小神童纪元,就是赵夫子教出来的,就连外村人听说,都想把孩子送到赵夫子这。

李耀众这才断了心思。

好吧,再退一步,他当安大户家的家学夫子,总行吧?

看安大户挣钱不少,家里还养了不少牲畜,应该有余钱。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安叔公先说更信任赵夫子,再者,一个月要给李耀众几两银子?

他就算给的钱,他也不舍得啊!

不可能,绝对是不可能的。

去哪都被拒绝,李耀众诗兴大发,又写了几首人生悲苦的句子,还让人散了出去。

谁知道还是没有反响。

完全没有小神童纪元一首《竹石》的效果。

李耀众觉得,他都退而求其次,愿意帮安纪村管青储料的账目了,怎么还被拒绝。

这简直可恶。

他姐识字,也不过是因为他爹教他的时候,他姐在旁边听,这才读书识字。

管青储料的账目,怎么可能比得过自己。

越想越气,李耀众恨恨地看着牛车远去的背影,又看看他姐夫。

安大户家这么有钱,他们也不懂得分家,要是分家的话,能分多少银子啊。

他就能靠着这些银子安心读书。

从府城回来的李耀众,自以为自己见多识广,他在府城参加多少宴会,吃过多少酒席,还跟大家公子们相交甚好。

没想到回来之后屡屡受挫。

在安纪村闲逛的时候,看到村里有名的赌徒父子,心里更是看不起。

对比这样的人渣来说,自己好像还不错。

纪利跟纪三叔看到读书人,现在脸色也不好看。

平常赌博赢了还好,一输起来,就有人调侃他不如堂弟纪元。

所以看到这种酸秀才,一定要翻个白眼,才能表示自己的不屑。

纪利父子两个打着哈欠,两眼无神的回家。

他们已经三天没怎么合眼了。

这几天里,刚开始赢了很多钱,昨天晚上竟然一晚上又给输光了,不仅输光,甚至倒欠钱。

还好赌桌上都是兄弟,允许他们可以推迟还钱。

现在两人只想赶紧睡觉。

回到家,纪三婶破口大骂:“你们还知道回来,知道这几天村里发生什么事了吗?”

“安叔公他们带着全村人做青储料,只要去做事,都能有分成!”

“你那好侄儿纪元,跟他们家关系那么好,说不定也有钱拿!最近跟着跑前跑后的,怎么不让你沾点光!”

本就因为输钱烦躁的纪利跟纪三叔,直接把这些话当耳旁风,倒头就睡,只剩下纪三婶在外面骂骂咧咧,最后眼泪鼻涕一起下来。

她到底做的什么孽,嫁给这样的人,还生了个这样的儿子。

想到这,纪三婶就想打人,直接抽出竹条,往睡觉的两人身上打。

邻居们听着越来越大的动静,忍不住摇头。

两个赌鬼,一个爱打人,倒真是一家人。

同样都姓纪,人家纪元,还有纪元离世的爹娘,怎么不是这样啊。

纪元还带着他们一起赚钱呢,哪像这家人。

此刻的纪元,已经到了衙门。

因是下午,衙门的人忙进忙出,不过听说是安纪村青储料的事,还是让他们先进去。

依旧是县丞管着这事,这次没有让他们等太久。

厚厚的协议也被拿到办公的地方,由主簿等人检查。

纪元他们一行就在衙门等着。

眼看日落山头,协议才被重新拿回来。

因为他们早就抄录了三份。

一份留在衙门,另一份交给赵夫子保管,最后一份则是村长拿着。

以后若有纠纷,会有三方凭证。

这些文书被衙门盖章后重新装订,上面贴着官府的条子,代表已经过了官府的这关。

上面的条子自然不能随意触动,否则会视为自己修改过。

纪元看了看条子上的章,有县丞的,有衙门的,甚至还有县令的。

这件事果然过了县令的眼。

要是换作其他地方,纪元办这事,还要再想想。

可本地县令的性格,他多少知道些,这事果然能行。

之前他说,此事要麻烦县令,也是这个道理。

这些东西终于办完,安纪村一行人,长长舒口气。

好了!

办妥了!

接下来,就是组织生产了!

有安叔公在,这事并不复杂。

纪元也松口气,总算在开学之前,把所有事情都商量好。

“多谢大人,等秋收之后,我们就立刻动手做青储料。”纪元笑着道,“一入冬,就把青储料拉过来。”

县丞同样笑:“好说好说。”

“说起来,明日你有事吗?”

明日,便是八月十五。

自然是没什么事的。

县丞道:“明日中秋,晚上县令大人办了中秋宴,邀请县里读书人,还有商会各界,前来吃酒,你也来吧。”

说着,旁边小吏递上两份请帖,一份是给纪元的,另一份邀了赵夫子。

县令的中秋宴,自然不是人人都能参加。

纪元不知道的是,这也算县令等人的送别宴。

不过县里贤达耆老,各界名人聚在一起,也是方便县令接下来的政令,要有个机会互通有无。

纪元一时愣住,他是读书人,但他一点功名也没有,还能被邀请?

不过衙门其他人已经在忙别的事了,显然宴会的事已经定下。

出了衙门,安村长脸上都写着羡慕。

“都说县令的宴会,只有全县厉害人物才能参加。”

“要么是贤子贤孙,要么考上功名,又或者极有成就。说是往来无白丁也不为过。纪元,你小小年纪就能参加,实在是厉害啊。”

纪元稍稍点头。

哦,原来是表彰宴会。

趁着节日,把县里需要表彰的聚在一起,也等于县里的风向标。

请了谁,没请谁,大家就知道怎么做了。

当官还真不一样。

纪元以前对县令的了解,多来源于电视剧。

总有人说这是七品芝麻官。

可想来管着一个县,放在现代就是县长,是很多人一辈子见过最大的官了。

说小?

估计也是相对于朝廷来说。

而且想做好这个七品芝麻官,着实不容易。

看看中秋节前,衙门还忙进忙出就知道。

从县学的各种考试,以及村里牲畜治病,各项事务集于一身。

这是个职位低微的官,却也是最掌民生的官。

安大海也凑过来看请帖,羡慕道:“我什么时候也能参加啊。”

安叔公摆手:“你想什么呢,咱们一介村民,怎么可能去县令大人的宴会。”

安二娘子就更不敢想了。

她不仅是个普通村人,还是个女子,这样的机会更轮不到她。

纪元却道:“或许有可能。”

纪元看了看帖子,开口道:“前年我考了县学,有了《竹石》,却没有收到请帖。”

“去年有治病牛的法子,同样没收到。”

“今年却因青储料的事,收到帖子,想来这个贡献更大。安纪村做好青储料的供应,说不定会参加宴会的。”

真的?

安大海又道:“说不定是好事做多了,也是你这三年的积累,所以收到的。”

不管是哪个原因,总之给了在场其他人一点希望。

只要好好做事,做对身边人有益的事,就能收到县令大人的请帖!

若真是如此,那真的光宗耀祖啊。

以后,他们也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单是请帖发出去,就已经有了树立榜样的效果。

纪元对县令的职务更感兴趣了。

一县之长的作用,果然不同凡响。

回去之前,安村长特意买了鸡鸭:“晚上都来我家吃饭,咱们好好庆祝庆祝!”

“先秋收!秋收之后!就做青储料!”

剩下的事纪元不用操心,就连做青储料也不用太管。

有安大娘子跟安大海在,不管是铺料还是洒水,最后储存,都是没问题的。

接下来,他只要等着去参加明晚的中秋宴会即可。

回到安纪村,安村长果然张罗一大桌子饭菜,赵夫子则看着县令的请帖,菜也没动多少。

赵夫子心知,原本大约是没有他的。

但请了纪元,自己作为他的蒙师父,所以也被邀请。

好像收了纪元做学生之后,他的生活都在变好。

不管是许多学生慕名而来,还是因为青储料在村里的威望提升。

就连县里也时常能记起他,连着两年都去做了县试的考官。

若说真的不激动,那是假的。

但更多的,还是为自己学生的厉害感到高兴。

自己这个蒙师,竟然也能沾光受益。

村长家喜气洋洋,赵夫子也多吃了几杯酒。

纪元扶着赵夫子回家,晚上的村里黑灯瞎火的,好在已经是八月十四,天上的明月可以照亮脚下的路。

刚走几步,就看到纪利在旁边盯着他看,上来就道:“纪元,你分了多少钱?”

纪元并不理他,那纪利今年十五,个子自然比十岁的纪元高,上前逼近:“纪元!你分了多少钱!”

“没有分。”纪元淡淡道,“让开。”

赵夫子皱眉,看向纪利,这也是他的学生:“你三字经会背吗?”

已经醉了几分的赵夫子,看到学生第一件事就是问他背书的情况。

纪元方才已经背了一遍,这会看到另一个学生,赵夫子还是让他背。

纪利听到这话,痛苦的记忆涌上心头,像回过神一样,赶紧离开。

他被纪三婶打了之后,还是闷头就睡,睡到天黑才起,想到他娘说的那些话,就过来蹲着纪元,想要问他要钱。

纪元在自己家白吃白喝那么久,总要给点银子吧!

这会被赵夫子吓跑,也是本能反应,他刚想再回去。

一个老头,一个小孩!

怕什么!

“你是大海?会背三字经吗?”

安叔公跟安大海也从村长家走出来,赵夫子又问。

安大海只好磕磕绊绊地背诵,干脆跟纪元一起,送赵夫子回家。

纪利听着,这才没敢上前。

没关系,他肯定会找到机会问纪元要钱的。

等他弄来钱,就去赌博翻本!只要一直赢下去,他肯定能成有钱人。

到时候看谁敢看不起他!

他就是比纪元厉害!

纪元回头看了一眼纪利,倒不是多在乎他,而是知道,这人肯定有什么歪主意。

“大海,帮我做件事。”纪元低声道,“等秋收之后,帮我把小黄买回来。”

“看他们的情况,应该已经没什么钱了。”

听说纪三婶现在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马上农闲,小黄出不上力,说不定会把拳头对向小黄。

安大海点头:“好,你放心,我肯定办好。”

安大海今年只有十三,但在外面做了一年多的兽医,办事非常靠谱。

交给他,绝对能办妥。

第二日一早,赵娘子就在帮赵夫子,纪元收拾衣服。

“参加县令办的中秋宴,这事不能马虎。”赵娘子说着,还给纪元戴上四四方方的帽子,读书人常戴的这种帽子,看着就文雅。

纪元看着水面的自己。

怎么看,怎么都像古代的读书人了。

下午,两人就坐着安村长儿子的牛车去县里。

安三叔跟纪元也熟悉,他这次也入选,可以去做青储料,简直浑身充满干劲。

他赶着牛车送两个人,还会在县城等着再把赵夫子接回去。

所以老婆孩子也在车上,他们一家三口干脆在县城酒楼过中秋。

至于纪元?

参加完县令办的中秋宴,肯定直接回县学了。

明日就要开学,他现在时间不多,必须争分夺秒。

县令家的宴会,就在县城一处宅子里,还是借的商会会长家的院子。

说起这商会会长,纪元间接接触过。

正是当初想把他从县学踢走,却没能成功的张宝山他爹。

拿着请帖进到园子里,虽然刚刚傍晚,各处已经点上灯,还有下人引着去正厅。

想来这里的下人也都是张家的。

能帮县令办宴会,让他们都与汝荣焉。

纪元则稍稍心虚。

因为他,这家少爷都去江浙读书了,也不知道会不会记恨。

赵夫子倒是不知道这些过往,但他显得有些紧张,对纪元道:“也不知道有没有认识的人。”

“老赵!你来了!”郭夫子的声音传过来,“纪元!”

不少人顺着声音看过去。

那就是小神童纪元?

张家园子的下人也看向他,这就是把少爷赶往江浙读书的纪元?

好在多数下人并不会跟主子同仇敌忾,对纪元的态度依旧。

被县令大人请来的客人,再怎么也比他们强,当然也比他家少爷强。

有了相熟的人,赵夫子明显放开了些。

郭夫子带着他们去了一处亭子,坐着的,站着的,都是县学的一干人等。

也有其他私塾的夫子,大家都是读书人,凑在一起谈天说地。

可这里面,唯独只有纪元是个没有功名的学生,不少人自然打量他。

再知道这就是纪元后,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纪元则头皮发麻。

眼前的多数人,都是他夫子啊。

“见过教谕大人,训导大人,郭夫子,罗博士,殷博士。”

众人微微点头,郭夫子又帮他介绍其他人,纪元作为小辈,自然一一见礼。

罗博士道:“你怎么来了,跟着蒙师来的吗。”

纪元心道,可能是青储料的事,合了县令的心思。

不过这会回道:“应当是。”

赵夫子却摇头,将青储料的事简单说了。

其他夫子还不明白,教谕恍然,县令一直要发展当地耕牛数量,纪元帮了大忙,肯定要请的。

罗博士对此并不了解,只道:“要专心学习,不要管那些俗务。”

“老罗,你这么说就不对了。”殷博士拍拍纪元肩膀,“关心百姓生计,也是读书人应当做的。”

殷博士出身江南,那边商贾风气不同,心态自然更开放些。

夫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想法。

大家和而不同,但讨论得实在激烈。

纪元偷偷往外站了站,偏偏还被教谕看到:“纪元你的想法呢?”

这种情况,不亚于满场都是长辈,大家没得聊的时候,就把你拎着出来,问问你的看法。

问题就是,学生是不是应该专心学习,不管其他的事情。

纪元能有什么看法,他说哪边都不对。

罗博士跟赵夫子的想法差不多,郭夫子跟殷博士的想法则一样。

这只是私底下辩论,争个对错出来,也没有什么结果。

纪元刚想和稀泥,教谕一眼看出:“说实话。”

“都是你的夫子,说什么都不要紧。”

这个倒是,夫子们并非小气的人。

纪元斟酌道:“一卷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这首诗的前句是,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

接着的句子则是,一卷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五言八句的诗,大概说的是人要学以致用,不能空谈,要付诸实现。

既然要学习,也要做事。

这首诗一说,众人用更惊讶的目光看向他。

看样子都不准备讨论了,明显有更加不同的事。

后面过来的县丞多看纪元几眼,县令面色纠结,忍不住道:“你这学生。”

啊?

他说错了吗?

众人再看纪元的表情,就知道大家想多了。

教谕忍不住笑:“林县令,你家祖上写的诗,确实很好。”

这下纪元格外震惊。

方才他念的这首诗,名叫《饮酒》乃是诗人林鸿所为。

林鸿,林县令。

林县令家的祖上?!

林县令话不多,但有些闽地的口音。

那个林鸿,好像也是闽地人?!

怪不得大家的眼神这么不一样,还以为他故意溜须拍马呢!

纪元脸都红了,忍不住低下头。

啊啊啊啊这也太尴尬了!

他都忘了这是古代!

引用许多诗人的诗句,一定要看看对方的后人在不在啊!

不过说起来,林县令确实在遵循他祖先的想法,一直在付诸实践。

罗博士也跟着笑:“我家有闽地诗人的诗集,纪元应该就是在那时记下的。”

“我就说,纪元送个月饼都要偷偷的,怎么会是当众拍马屁的人。”殷博士也跟着解释,“而且咱们县令是闽地人这件事,纪元也不知道。”

赵夫子点头:“纪元不是这样的人。”

县令看看这一群夫子们,全都争着给学生辩解,脸色愈发古怪:“我又没怪他,你们担心什么。”

纪元还真是不一般。

连罗博士都帮他说话。

殷举人平时看着随和,但要不如他的眼,他也懒得多讲。

看来,这都真的把纪元当自己的爱徒。

纪元还在尴尬,已经躲到赵夫子身后。

好在夫子们话题转了一圈,让他脸上的燥热才微微散去。

林县令一到,不少人都围了过来。

商会张会长也是如此。

不过张会长路过纪元时,还多看了他几眼。

方才他引用林县令祖上诗句的事,张会长已经听说,这会心情格外复杂。

会读书,人勤奋,还这么有情商。

他儿子要是有这般能力,就不用自己操心了。

张会长自然不会跟这样的人为敌,甚至客气地朝纪元点点头。

让纪元尴尬万分的事,反而成了他“高情商”的代名词。

这让纪元更尴尬了啊。

他真的没有溜须拍马!

早知道用别的句子了啊。

什么南北朝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什么《周礼》的“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再不行用前朝的!

他怎么就偷懒用了本朝的诗句!

看来还是背书不够多,记得不够牢固!

回去就背书!

再背!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

张会长家的园子内点满烛火,正厅内灯火辉煌。

歌舞美食流水般上来。

纪元看着眼前的一幕,下意识想到昨晚的安纪村。

安纪村不会有这么多烛火,只有一轮明月。

若月亮不在,那就会伸手不见五指。

两者对比,差别实在太大。

正厅四面的帘子掀开,不仅有烛火照明,还有明月可以看。

八月的晚风吹到厅内,只觉得惬意无比。

宴会当中,纪元倒是不尴尬的,他年纪小,又不用饮酒,跟着吃吃喝喝就行。

特别是新鲜的瓜果,全都络绎不绝。

等县令说了会话,大家便可以各自在园子散步,赏花赏月自行便宜。

看来这宴会,确实是比较放松的。

宴会上自然也有同龄人,但看着纪元,都没赶上来搭话。

他们虽然头一次见纪元,可纪元的名字深深烙在他们心里啊。

谁家动不动就说什么,学学人家纪元。

纪元怎么不累。

纪元已经在学《春秋》了。

那肯定会把纪元名字刻在脑海里。

纪元随便走了走,忽然听到另外两个耳熟的字。

“冰皮?什么是冰皮?”

“是冰皮月饼!比这月饼好吃多了。”一个捕快边吃边道,“县学那边做的,好吃的很。”

“纪元做的,你们说,他怎么什么都会。”

“那你们俩怎么吃到的。”

“我们去县学送节礼的时候尝了尝啊,当时夫子们都在吃。”

“纪元还给夫子们做点心啊,真不错。”

那倒也没有刻意去做。

主要是房老夫子喜欢,他不好厚此薄彼,不给罗博士,殷博士。

然后只能大家都送了啊。

纪元方才的尴尬又涌上来,赶紧快步离开。

谁料正好对上张会长面色复杂的表情。

张会长满脸写着,纪元,你未免太会了吧!

这也行啊!

我儿子输得不冤枉!

同时又带了点,我家子弟要是这样,那家族就有望了。

不要问纪元为什么品出这么多表情,实在是张会长一时没藏住啊。

张会长纠结半天,走上前道:“纪元,听说你们村在做青储料,想过加入商会吗。”

商会,顾名思义就知道什么意思。

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各行也有自己的行会。

正荣县不算太大,商业也不算发达,便把各个行会整合到一起,组成商会。

钱飞他爹做码头买卖的,张会长家里主要经营绸缎衣料,都在这个商会里面。

但青储料却是不同的。

更像要加入农会,可正荣县有农司,自然是农司来管。

比如牲畜的买卖,也一直是农司在操办。

张会长却从中窥到商机。

认为青储料的买卖,完全可以归于商会。

而且各家养牲畜,绝对会舍得出料。

青储料这种东西,是长久不衰的买卖。

他便想把青储料的生意拉拢到商会。

张会长在宴会上听说这件事后,就立刻有了想法。

纪元经手此事,又年纪小,先跟他打好关系,肯定没错。

这种做买卖的事,肯定要进商会啊。

商会吸纳这样有潜力的买卖,自然而然会壮大自己的势力。

就在张会长要继续道时,纪元却道:“因是饲料的买卖,也跟庄稼粮食有关,此事还是要听农司的。”

意思就是,我们的买卖跟商会无关,是农业活动。

张会长此时并不知道,安纪村已经打通官府那边,在官府备份的文书也说明饲料买卖并非商业活动。

他还解释道:“有进有出,便是买卖,加入商会是迟早的事。”

“你们村推选出来一个人,不时来参加商会活动即可,我看你就很合适。商会对官府很是了解,以后你们买卖的时候,我们也能帮衬。”

普通行当得到张会长的认可,心里不知多高兴,纪元却并不觉得眼前这个身份贵重的人对他夸几句,他就飘飘然了。

纪元却回道:“因为是饲料,自然是农产品,此事官府已经认定过。安纪村村长牵头此事,已经归于农司。”

张会长听到这,下意识看了看官员那边。

安纪村,不是这几日才准备大批量做青储料。

他们已经疏通好官府的关系?!

这怎么可能。

方才他也听说了,纪元从县学放假后在忙这件事。

算下来,放假不过七八日。

就能全都办好?

还直接跟农司对接?!

这,这怎么可能!

作为商会的会长,他知道一个行当的不容易。

还是跟下面村人打交道,更是复杂。

要跟他们说清楚事情要如何做,又要得到官府的许可,还要做许多文书。

青储料这买卖,虽然安纪村做了两年,但几万斤的量,根本不值得说。

现在敞开了来卖,事情可就复杂了。

从无到有的买卖,还牵扯那么多乡村野夫。

七八日的工夫,全都办好了?!

这,这实在不可能!

张会长心中闪过无数个不可能,方才还觉得纪元是会溜须拍马的,现在才觉得。

纪元自己的本事,可比溜须拍马厉害!

他到底怎么办到的!

张会长还想再问,纪元却被人喊走了。

“纪元!来给他们露一手。”殷博士看了看纪元旁边,无比身高还是年龄,都比他长许多的张会长,再看看纪元的神情,开口道,“给他们画个竹叶,让他们知道你可是诗画双全。”

纪元:????

殷博士,你不要乱说啊!

他才刚学画画而已!

纪元快步过去,教谕也往张会长那边看了看。

趁大人不在,就欺负小孩是吧?

没道理。

教谕吃着酒道:“画,让他们看看咱们县学学生的本事。”

纪元:?

教谕大人!

您怎么也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