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面,与当初在驻军大营并无多少差别。
身为西沙城临时守城官,仲逸暂时掌管防务,近十名千户,百户更是近百人的样子,但他们对这位年轻的翰林院侍读学士,还是颇为信任与尊敬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这个道理很简单,连同曾随仲逸一起去过东南抗倭,或参与过城外与鞑靼谈判的军士,都见证过仲逸的手段,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的‘不按套路出牌’。
而其余的将士,在经历过昨晚的西沙、东沙城之战后,自然对这位仲大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所有人心中,他们更愿意称呼仲大人为“大军师”。
“仲大人,据密探所报:黄沙城那边派两万敌军南下,西沙城、东沙城外,各自一万的兵力,另外五千兵马,去了驻军大营”。
一名军士再次向仲逸禀明军情,尤其眼下西沙城外一万之余的敌军:进不进、退不退的,似乎在等待什么新的指令。
仲逸立于城墙之上,感受着高处阳光的照耀,仿若一个高手对弈之人,等待着地方走出下一步的棋子。
“告诉守城的弟兄们,我们按兵不动,同时继续派出轻骑暗哨,加强探查军情,并与东沙城随时保持联络”。
仲逸再次重复道:“每隔一刻钟,派两名军士去东沙城,同样,每隔一刻钟,就会有军士回来禀告军情,一旦回来的人间隔超过两刻钟,马上报于本官”。
“得令,请仲大人放心,保证万无一失”,台阶之上,众人齐声回应。
西沙城一如之前刚刚被占领时的有条不紊、临危不乱,而与之遥相呼应的东沙城,则更加热闹了许多。
不用说,午后,林宗武也命人备足饭菜,人是铁饭是钢,无论何时,都尽量不能让军士们饿着肚子上阵,那样的话,主将便多了一份罪过。
同样的部署,东沙城也会规律性的向西沙城派传信军士,两城之间的联络从未中断,一旦间隔时间过长,立刻调整兵力部署。
西沙城,不过如此,东沙城,也不过如此,但两者合二为一、相互增援,那就非常了不得。
所谓一加一大于二,就是典型的例子。
很明显,之前,鞑靼之所以失掉这两座城池,就是因为没有将二者相互增援的作用发挥出来,才会落得如此不堪一击。
这个道理,仲逸懂得,林宗武也懂得。故此,他们才如此重视两城之间的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