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这篇文,词藻并不如何华丽,引经据典也只点到为止,并不炫技。
他更多的是以事实和数据说话。
有些数据甚至连户部都没有,所以吕梁山才会那样感慨。
时令先说为何会有这条逼迫女子早婚的法令。
是因为当时国家历经战乱,劳动力缺失,迫切需要增加人口来恢复生产。所以才需要这条法令。
接着,他把各个时期的耕地分布情况、人口分布情况、男女比例等等一一阐述。
又拿出以前鼎盛时期的皇朝情况做对比。
认为国家繁荣昌盛时,包容性更大,人民的自由度更高,婚嫁也就越能随意;
反之,若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则对下越严苛。
正如一家店铺,欣欣向荣时老板不会对员工多加约束,只要干好自己本职工作就行。
相反,如果店铺生意不好,老板就会各种挑员工的刺,甚至制定各种奇葩规定。
时令认为,本朝虽然也历经战乱,但君主贤明百姓努力,国力恢复极快。
这里他列出了同一个地方十年之间的变化。
认为国情允许国民有更多的自由度,国家也有能力给予百姓更多的包容。
总而言之,他认为这条律令可以修改。
他这一说,赞成的和反对的都沉默了。
时令狡猾的把律令和国家繁荣程度联系在一起,这让反对人
的人怎么说?
说咱们国家不繁荣,国力不强?
不能啊!
然后他提出了解决的意见:
说保留女子十五及笄就嫁人的基本国策,但取消罚款和强制分配。
改成家长的相互作媒。
也就是说你把别人家女儿嫁出去了,你家女儿就可以延迟嫁人或者不用嫁人。
这一条真是让有女儿的和没女儿的人家又都沉默了。
皇帝欣然采纳了时令的建议。
一边狠狠的、用力的往圣旨上盖那缺了一个角又用黄金补起来的玉玺,一边大骂时令阴险、狡诈、小人!
但同时又分心想着他要给谁做媒最合适。
院试完了,前三甲又经过了殿试,一切尘埃落定。
时令和陆昀伯如愿的把状元和榜眼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