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酷刑就是让犯人活活渴死,或者置于烈日下暴晒脱水而死。冥典中谓之曝刑。
试想,谁吃饱了撑的会犯下能给自己招来曝刑的不赦之罪?渎神、弑君、背叛、投毒这四样,只要你自己不作死,没人会逼你干这些事。唯有一样不行,战降。
所谓战降,涵盖很多,就是指在战场上不听指挥、胆怯畏敌、不勇往直前去送死,甚至直接掉头逃跑,要么干脆投降,只要在战场上有以上行为,都算战降之罪。
设立此罪与其相应惩罚的初衷,是为了让奴隶们在战场上更好地为奴隶主卖命送死。要知道奴隶军队的战斗力是很堪忧的,一无军饷二无军功,就他娘管着刚好饿不死的饭,是你你干啊?
所以奴隶部队的军心极其不稳定,尤其热衷于开小差和投降,不用曝刑之类的带有强烈宗教迷信色彩的酷刑吓唬他们,试问仗还怎么打?
所以冥典中拿曝刑举例说事,基本都是在描述战争场面。
在那个时代,古巴比伦王国主要的敌人,就是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埃兰王朝。两河流域最强大的两个城邦文明,相爱相杀上千年,相互侵略攻伐那是家常便饭,两国甚至都有某一王朝被对方灭掉的丢人战绩。
不过没关系,有人就行,发展壮大后不服接着打,继续抢地盘封邦建国,继续重复相互损耗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两国不得不联起手来对付更强大的敌人:亚述帝国。
在两个文明的中期王朝,埃兰拥有压倒性优势,巴比伦被直接灭国,连汉谟拉比法典都被人家抢了去。近代考古学家在埃兰首都苏萨古城遗迹中挖掘出那块举世瞩目的石柱,现在就放在卢浮宫里。
在冥典中一段与埃兰战争的描述中提到,在某一场战役,巴比伦战士勇猛顽强,为保护家园誓死不退,与入侵国家的敌人殊死战斗一昼夜,双方不分胜负。
就在关键时刻,巴比伦一方有一将领突发奇想,单独率领一千余人隐入东方大山(今扎格罗斯山),依托高山密林作为掩护,绕过埃兰一方防线,突然出现在敌人后方。
这本是精兵奇袭,前后夹攻的经典战局,人类有战争史以来的数千年里,这招都屡试不爽,可接下来让东方晨困惑的事发生了。
冥典上只用了两句话记录那场战役的结果:埃兰将身着我军衣饰的千具干尸抛在阵前。至晚,王命退兵,遣使者议和。
在后续的记述中,冥典对此次惨败的原因给出了一个神棍般的答案。但就是这个答案,东方晨却深信不疑,因为它正是另一块光之碎片的直接线索!
明明必胜的战争,却莫名其妙地输了,当时的巴比伦国王一肚子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