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是请客吃饭,必须要流血牺牲。</p>
战争是残酷的。</p>
同样的情形,在《投名状》里也有,但《投名状》的局限在于是个明星向的电影,把兄弟情义过分放大,每个人的性格人设太过明显,缺少弧度。</p>
基层士兵的想法只是点缀,并未花大的篇幅去展现。</p>
这些基层的士兵很多只有普通的愿望,比如仗早点打完看望父母(《拯救大兵瑞恩》),比如拿到一个可以换威士忌的荣誉勋章(《1917》),比如“抢钱抢娘抢女人”(《投名状》),甚至还可以为了新洋(《血战钢锯岭》)。</p>
但所有的战争后面都是政治。</p>
他们的命运并不受自己左右,都得受所谓的“大局”摆布,都是战场上的棋子,有的甚至是“弃子”。</p>
《八百》最大的意义也在于在内地的大银幕上展现国姓中下层士兵的英勇,并不是所有的国姓将士都像以前的《地道战》、《地雷战》那样勾心斗角,贪生怕死。</p>
他们都有家人,但他们是军人。</p>
虽然战斗力确实不如日军,哪怕是国军精锐,但确实“可堪一战”,马革裹尸,无怨无悔。</p>
至于三个主要角色。</p>
羊拐王千元、老算盘张毅、瓜怂姜伍。</p>
他们是小人物,他们是散兵游勇,他们也是一面镜子,展现国军将士的英勇可敬。</p>
陆晨也没打算修改。</p>
他也喜欢拍小人物的个人风格。</p>
他也会在电影里甚至花了大量的篇幅,展示三个人的前后变化。</p>
他们受主流将士的感召,从贪生怕死到杀身成仁,也就几天的时间。</p>
《八百》用魔都做背景,用了苏州河的天壤之别来作对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p>
这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边“舍身成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p>
魔都的民众们从开始的漠不关心,到捐款献爱心,再到参与迎接将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