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忙得脚不离地。
对于杨墨的离开,也不十分伤心。
反而觉得,没了杨墨在身边,才能真正展现出她的才华。
安排好了府城的诸项杂事之后,杨墨便辞别了众人。
押运着一船物资,顺江而下。
杨墨站立船头,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出城没多久,忽见一处商贾如云,人山人海。
原来不知不觉间,大船已经到了鹿门山脚下。
杨墨见两岸猛兀儿人多如牛毛,禁不住忧上心头。
那晚万山脚下的情形再次浮上脑海。
不过,可喜的是,他在江岸边的榷场码头上,已经可以看见襄阳守军的身影。
万山一役,总算惊醒了吕家兄弟。
使得他们开始重视鹿门山榷场,增派了士卒把守各处要害。
并时刻保证榷场内汉人的绝对优势。
大船顺流直下,不一日就到了南嶂县境内。
吕文渊为表彰杨墨的功勋,特许他的船只打着吕字旗往来江上。
因此一路上并没有水匪胆敢劫掠他们。
大船进入北河之后,航行就困难的多了。
一来此时丰水期已过,河道变浅变窄,浅滩激流无处不在。
二来他们船上又满载着货物,吃水很深。
无形中又加重了航行的难度。
虽说他们打着吕字旗,张顺等人也还是绷紧了神经。
这也许是他们今年最后一次押货,可不能出什么问题。
更何况家主还在船上呢!
枯水期不仅船家们生意难做,水匪们也捞不到足够的油水。
不排除他们会铤而走险,劫掠官船。
如今官匪一家,难辨真假。
有些水匪浑水摸鱼,假借其他水匪的名头,打劫官船,嫁祸同道也在所难免。
张顺怕的就是这种贼人。
眼见天已黑透,离南嶂县城还有十多里地。
夜里行船难保万全,张顺不得不命人下了帆,将船泊进一处河湾。
等待明日一早,日出后再升帆起航!
随行的除了张顺亲自挑选的几个水性好的船员之外,还有陈武给他招募的六名退役老卒。
这些士卒大多是由于负伤等原因,从吕家军退役下来的,都是真正见过血的战士。
当晚,河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