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他失望的远不只这些人。
自从上次拜托姚军师那件事之后,杨墨一连等了好几天,也没等到姚军师的消息。
后来一直忙于工程的收尾工作,根本无暇分身。
派人送信去青山别院,送信的人却回来告诉他,姚军师最近不在别院里。
眼见几千民夫们就要原地遣散,他心底充满了焦虑。
手里的存粮已经所剩无几。
当初排定工期的时候,就是按照现有存粮的数目安排的。
直到今天工程竣工,再也没看见姚军师他们的身影。
姚军师去了哪儿?
他会不会觉得这事为难,所以故意躲着自己?
没办法了,没办法了!
杨墨孤零零的站在高台上,心底也如同民夫们一样,充满了落寞。
他不知道怎么开口拒绝台下的数千百姓。
只能默默的注视着那些殷切的眼神,心底暗自感到惭愧。
台下数千双眼睛也同样目睹了刚才的一切。
官吏的嘴脸和先生的大义,在他们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丝毫也不在乎官吏对他们的态度。
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朝廷,不再心存幻想。
他们在乎的,只是跟他们同甘共苦的先生。
先生手握数万两白银,却只想着怎么改善他们的伙食。
怎么改进工程器械,才能让他们干起活来更加得心应手。
那些奇思妙想和匪夷所思的发明创造。
每一样都充满了对民夫们浓浓的关怀。
他们从来也没想过,器物原来也可以这么充满人性。
用先生设计的工具和器械劳作,是一种享受。
这已经成为他们心目中共认的事实。
越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他们越是能感受到先生的伟大。
别的县不断的有难民逃到南嶂来。
从他们口中,民夫们方才得知,江汉一带的饥荒已经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如果没有先生,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跟邻县的百姓们一样,挣扎在死亡线上。
或者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先生对他们,可谓仁至义尽。
怪只怪苍天不佑善人,先生不是他们的父母官。
如果能换来先生做他们的父母官,他们宁愿减寿十年。
十几个村正默默注视着高台上的先生,希望先生能够说两句。
就算是一句呵骂,一声斥责,他们也会铭记终生。
可先生刚毅的嘴角却一动不动。
虽然一言不发,眼中却饱含着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