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墨扭头看去,就见人群里有一对中年夫妇,身上背着小山一样的包袱,举步唯艰。
男人的包袱顶上,趴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儿。
女人怀里绑着一个襁褓。夫妇身后,还跟着两个半大孩子。
大点的不过七八岁,身上背着一口大铁锅,手里还牵着自己五六岁的妹妹。
大人小孩儿都是一身尘土,破衣烂衫,境况凄凉。
杨墨自己还没着落呢!却禁不住对别人生起了同情心。
“不光是船没了,车也没了,你去车马行门口看看,比集市还热闹。”
“像他们这样买不起车马的,可不就得受罪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墨顿时来了精神。
造船自己眼下还没那个实力,不过造几辆人力车,还是绰绰有余的。
向几个伙计打听了车马行的所在,杨墨就一路寻了过来。
远远的就看见店铺门口挂着张大牌子,上面写着本店车马只卖不租。
做难民生意,有去无回,连车马行都改了规矩。
饶是如此,各种车辆也都全部脱销,店里面根本没车。
一大群买主手里捏着钱袋子等在店门口,看着里面十几个木匠汗流夹背的赶工。
杨墨凑近看了看,发现他们都在制作一款独轮车。
这种车结构简单,适应性广。
不管是平坦的官道,还是羊肠小径,都能行动自如,深受难民们追捧。
杨墨眼前豁然开朗,似乎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杨家家徒四壁,除了跟木匠活相关的东西,就没别的。
从木工起家,轻车熟路,又不惹人怀疑,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
现在又找到了爆款单品,就差回家组织人手开干了。
原材料根本不用操心,紫荆山上别的不多,木材满山都是。
自己还可以多做几款车型,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
自行车,三轮车,手推车……
杨墨越想越激动,正准备转身离开,却见刚才那对夫妇也到了车马行门口。
那汉子个头高壮,生得膀大腰圆,皮肤泛着古铜色,一幅庄稼汉的短打扮。
“小哥儿,这车怎么卖?”汉子鼓起勇气,凑上前问道。
原来他们是来买车的,杨墨顿时来了兴趣,想听听一辆独轮车能卖多少钱。
店伙计停下手里的活,扭头不客气的打量了汉子两眼,伸出两根手指头。
“二百文?”汉子嗫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