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礼仪》中有介绍过“抗席”,所谓“抗席”就是指加在抗木上的苇席,主要的作用就是御土。这种防盗墓手法在辛追夫人的棺椁上就有应用。”
陈渊解释道。
抗席并不是单纯的一层蒲席,而是铺在泥上的一层蒲席,混合着泥土牢牢地粘附在棺材上面,即便是用尽力气也未必能撼动分毫。而且这座古墓的主人十分舍得,一下子用了20多层抗席,这是要彻底阻断盗墓贼动棺材的主意,这也就是第5层防盗机关。
如果破碎机强行破坏抗席结构,那么很容易连着棺椁一起打碎,所以即便墓主人的真容以及历史文化就在眼前,陈渊也拿它们没有办法。
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陈渊从背包里取出特殊的化学药水登场了,
。快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过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陈渊还在墓室内发现了1堆生锈的炮弹,虽然外表看起来锈迹斑斑,但是不难判断出这些是炮弹。
陈渊瞬间就感到泄气,因为棺椁都还没有打开就发现了盗墓贼留下的炮弹,但幸运的是,这座古墓最终并没有被炸毁。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在华夏所有的考古报告中从没发现有关古墓机关的明确记载,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们真的从未碰到这些机关呢?
其实不然。
陈渊说道,“据一位LYG的考古工作者说,他在挖掘的过程中就曾碰到过机弩,并且对当时的情形做了描述。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些情况并没有写入当时的考古报告中。”
实际上不单单是嫪毐的墓穴,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
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据说有空前复杂的形式:“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王子今认为,以机发之矢射杀盗掘者的方式,应当说是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水准的机械设计思想与机械制作技术。
也就是用来自动发射弓弩的机弩
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
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800米,张力当超过700斤。
另外还有人会在在墓顶放置容易溃坍的巨石。
像汉梁王柿园陵墓甬道旁的塞石,这些隐藏的巨石能将试图进入的盗墓者砸成肉酱。
春秋晚期的太原晋国赵卿墓,墓圹的四角,每隔深1米左右,各放置着一块重约50公斤的大石头,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贴近椁室上部的填土。这些石块,显然是填墓时有意放置的。椁室周围都是堆积结构严密紧凑的砾石。墓圹内也有厚约1.2米的砾石层。这些砾石应是木椁周围使用剩下的积石,是有意识填在墓口上的。考古工作者判断,其作用,在于积石非常容易溃坍,使盗墓者难以进入。曾有许多盗墓者丧生于积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