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虎符始于战国,盛于秦汉魏晋,唐以后渐渐减少。虎符以铜质为多,往往一分为二,一半由军队统帅持有,另一半由君主持有,作为下达和执行军事命令时的凭证。
陈渊发现这是枚杜虎符。cascoo.net
杜虎符长9.5厘米,高4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错金而成,制作极为精巧。
现藏陕省历史博物馆中也有一枚。
据考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错金“杜”字铜虎符,器型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
“它是专门调遣杜地军队的虎符,所以称为杜虎符。”
“抱歉了。”
陈渊说着,从尸骨上拿起虎符查看了起来。
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大致是”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这是什么意思?】
水友们对上面的这些字感到很陌生。
“意思是说,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是要调遣超过五十人的军队,都需要合符勘验无误后,方可调兵行动。只认兵符不认将。”陈渊显得非常了解。
这也是杜虎符正是秦国军权过度集中的象征。
“从铭文看,这件虎符掌握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陈渊神色一紧。
杜,原是周代的杜伯国,秦武公时成为秦的杜县。距虎符的出土地北沈家桥村约2公里处,如今还有杜城村,说明此处正是文献记载的杜县所在地。
杜虎符的左右半符上有榫卯结构,虎符如果无误的话,两半能够丝毫不差地合在一起。
现代汉语的“符合”一词即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