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其中带来的价值不可估量。
“行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不用谢我。”陈渊倒也是客气。
打了个哈哈,便也就挂断了电话。
很快,陈渊就觉得去找处在南极的科考基地。
毕竟要想深入的展开直播研究,坑定是要先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实际上南极是地球上唯一迄今未开发的处女地,也是唯一没有常住居民和未被工业污染的洁净之地,是科学实验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陈渊一边走一边和水友们说道。
同时,由于南极处于高纬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严寒、冰天雪地,而生物在低温状态下生长缓慢,形成了南极的生物种类不多且数量也少的特点。这使得南大洋食物链之间的相互依赖更紧密.也更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将难以恢复。
近年来,世界环境问题倍受各国人民瞩目。南极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在历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被提到了。
像1991年10月4日,40多个南极条约国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签定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要求对南极环境全面实施保护。有些国家主张把南极作为世界公园加以保护。
“为了保护南极环境,人们在南极地区划分了许多特殊保护区、科学兴趣区、特殊管理区、历史纪念点等等。考察队员要进入这些特殊保护区工作,都要经过特别申请和批准。”ωωw.cascoo.net
而为了加强南极环境保护,还规定各国南极考察队都要设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官员.要对考察队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和措施的教育;各国考察船、考察站要建立污水、垃圾、油污和其它污物的处理装置.对各种垃圾、污物进行分类处理;要特别注意对南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不准把南极洲以外的动、植物种群引入南极,以免带入病、虫害。
今天人类在极地的活动方式,除了探险、捕捞和考察外,又多了一项旅游。
据1997年英国南极调
。查局不完全统计,1996年度有16船次和多架次飞机运送约9000人次去南极旅游.虽然游客行为受到必要的限制,但仍不可能不对南极环境产生影响。1989年1月,阿根廷的客货轮“天堂湾”号在南极半岛海域失事,将1000多吨柴油和汽油泄入海洋,造成大面积污染.而船上所载的就是去州国帕默站的游客。
此外.一些货船或旅游船往极地海域扔垃圾,而且大多是不能被生物分解的塑料垃圾.对极地环境破坏极大,考察人员曾亲眼见到一头海狮误吞一大块塑料,结果窒息而死。
所以,在1997年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各国代表一致呼吁,要抑制南极旅游和非政府活动,并且要以经济措施加强对南极旅游的管理。
【那岂不是说明老陈在南极不能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