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实的人口数量,肯定不止这些。
要知道,皇族宗室,地主举人,他们都是不用上税的,户籍也不会统计到户部,会单独罗列出来。
至于依附于他们的佃户或者家生子,都是没有户籍的黑户。
这些人,当然不在朝廷的记录范围内。
要是把这些人都算上,肯定比五六千万多上不少,最少也在一亿以上。
有很多人说,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口暴增,是明末的数倍以上,这全都是大清的功劳。
人口是暴增没错,可功劳真的和他们的“良政”有关吗?
雍正搞出来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
所谓的摊丁入亩,就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在此之前,各朝各代实行的是人头税,家中人口越多,税就越多,这样一来,百姓们为了少缴税,想尽各种办法隐匿人口。
明末也正是因为隐匿的人口多了,才会给人一种只有五六千万的错觉。
还有官绅一体纳粮,这是掘士绅后路的法子,和摊丁入亩相辅相成,逼得士绅不得不把隐匿的人口撒出去。
一套组合拳下来,隐匿人口几乎全暴露在阳光之下,这样一来,百姓的数量可不就多了吗?
说什么,人口暴增都是大清的功劳,真真可笑。
《清史稿·食货志》记录:“康熙五十年,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一千叁百二十四口。六十年,二千九百一十四万八千叁百五十九口,又滋生丁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口。雍正十二年,二千六百四十一万七千九百叁十二口,又滋生丁九十叁万七千五百叁十口。乾隆二十九年,二万五百五十九万一千十七口。六十年,二万九千六百九十六万五百四十五口。”
康熙末年,才两千九百万人口,到乾隆六十年,就有将近叁亿人口?
中间相差十倍人口,还是在短短的七十二年之间,便飙升了十倍以上。
这涨幅,比现代可勐多了。更别说,还是缺衣少穿,药物匮乏,医生稀少的清朝。
而且,人口数量飙升的阶段,正是在雍正十二年到乾隆二十九年之间。
这刚好能和雍正的政策时间段对上。
不可否认,红薯对人口增长有很大的功劳。
但硬要扯是大清的功劳,那可就有些脑瘫了。
人口本来就这么多,只是当权者为了钱,变着法子压榨百姓。
不把隐匿的丁口逼出来,老爷们还怎么敲骨吸髓?
......
孙杰随手翻开一本带着厚重尘埃的户籍册,那呛鼻的灰尘瞬间沾满鼻腔,连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上面的字迹还算清楚,能看个大概。
上面的日期是万历四十二年,不算太远,有一定的参考性。
想要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古代,搞清楚人口的真实数量,没那么容易。
但是根据这些户籍黄册,也能推算出人口的大概数量。
前后相差不会太大,这对孙杰来说,帮助很大。
在这里转了一圈,孙杰让人回去带人,把这里面的户籍黄册全都带走。
全程,孙传庭没有任何异议,就眼睁睁的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