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之人从儒生到王公贵族皆有,毕竟茅山一系可是打出了弥罗帝君的名号,若是诏安,这位帝君如何处理?难不成迎入大汶宗庙之中?
而后又有人提出一个建议,反正齐地已经落入南方叛逆之手,如今天下三分,朝廷与其两面受制,倒不如在放弃东边的部分领土,让北方游牧部落能够直下南方。
当然这位提议之人说的非常委婉,并没有直言放弃领土的说法。只是说自己等人可以放宽对蛮夷的限制,示之以柔,必要之时以和亲之法缓和关系,使其同南方互相牵制。
至于和亲的对象,自然是从宫中宫女中选择其一,由大汶天子收为义女,册封公主,再以两边临近的土地为女子封地,让两方打起来。
此举得到了诸多大臣的认可。
其中一位官员更是合掌笑道:“南方多地不是宣称他们有众神庇佑,帝君护持,上迎天命,下合人心,故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吗?那正好,让南方的粮食,喂饱北方的饿狼,让他们争斗起来,我等才能积蓄力量,扫平定天下,梳理清浊,恢复乾坤朗朗。”
听到这话,诸多武官恨不得直接拿起兵器,敲死开口的官员。
但大汶朝自古便是以文制武,历代武官身上都有制约,难以反抗,只能低头当做自己死了。
其中一位年轻的官员却忍不住,上前问道:“那一地百姓如何处理?是否先让他们离开?”
此话一出,不少大臣变了脸色,纷纷暗骂武将。
在这些清贵大臣看来,此话怎么能够说出口,毕竟儒家讲究仁义,不说出口还好,一旦起头,那么无论他们怎么回答,一身清誉都少不了染上些许尘埃,这青年武将实在是不知轻重。
最后还是一位老大人缓缓开口:“刘将军是在觉得朝廷不公,为那些百姓鸣不平吗?”
一大帽子扣下之后,老者缓缓开口:“我知道此举名义上虽听不出错,且有违仁义,但为了朝廷大局,不得不在两害相较之中,取其轻,此乃我等愧对一地百姓。”
说完,老者话锋一转:“可若是天子将那地作为封地,交给公主,那么公主殿下便是一地之君,百姓岂可轻离?且让他们留在原地便是。”
而后,老者也不给青年开口的机会,找了个由头将这武将打发下去。
边上的诸位官员见状,纷纷上前,直言老大人一心为国,情愿自身名誉受损,也要护持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