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人,因为在修行过程当中,察觉到自己的状态,本性灵光下沉,情感和理性上浮,最终在地脉和天地元气的运转下,被冲刷消融。”
说到这里,弥罗顿了顿:“这一百多人当中,有三分之一同元气相合,再也找不到踪迹。有三分之一则是融入地脉之中,成为地脉灵性的一部分。最后三分之一,同四周物质结合,化作一些顶级的矿石,或者天地灵根。”
“成功掌握这种道体的人,不到五十个,其中有的成为了仙神佛道的真君、大神、罗汉,有的则是堕入了魔道之中。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正常教学环境下走出来的。”
说完,弥罗又是想到了自己的转舟道体。
转舟道体,其实也不适合正常的教学模式。
一般教学下,传授一门术法,都是让人去明白这个术法的原理,而后学习对应的理论,知晓动用多少力量,使用的时候,按照什么规律。
但转舟道体不需要,这种道体本身就契合阴阳两仪的变化,知晓如何运转元气。
正常人学习的东西,对于转舟道体而言,反而是一种桎梏。
就好像原本直达的两地通道中间,你非要拐个弯,停留一段时间似的,本身就是对精气神的一种不必要的消耗。
更何况很多记录术法的书籍上,对应的驱使方式,是用来教导普通人的。
而转舟道体的三分力,同正常人的三分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这也是弥罗过去不好控制术法威力,云长空说心性不够,这类道体就是个术法放大器的缘故。
想要把握好转舟道体,必须要在自己已知的信息,以及身体本能之间把控好平衡。
而做得到这一点的人,日后成就大多要高于一般人。
根据妙有宗内部的记载,最次的一位,也是天一境界,并且,这位的死亡还不是自然死亡或者冲关失败,而是因为战斗和意外。
一炁不负责任的小课堂:蛰藏源于《化书》,原文为:物有善于蛰藏者,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饥,或可以万岁不死。以其心冥冥兮无所知,神怡怡兮无所之,气熙熙无所为。万虑不能惑,求死不可得。是以大人体物知身,体身知神,体神知真,是谓吉人之津。【译文:善于蛰藏的动物,有的在蛰藏状态下,可以抵御严寒,有的可以忍饥挨饿,有的可以极其长寿。在蛰藏状态下,这些动物的心处在冥冥渺渺的状态,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知觉和反应,精神和意识安适自得,不在意自己所处的地方和状态,生命的元气平和静宜,不去做任何事情。这种状态下,任何的思虑都不能使之迷惑,即使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办到。于是明智之人通过动物蛰藏作用的启发,领悟了自己身体的能力,通过自己身体的能力的启迪,领悟了自己精神和意识的意义,通过自己精神和意识的意义的启发,领悟了道的涵义。蛰藏可以说是有福之人的润泽。】文中关于蛰藏的含义,属于修改后的版本,并不一定完全契合这里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