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扯虎皮拉大旗的行为,如今成了负担。怎能不叫人头疼?
刘伯温的态度比较坚决,直接反对出兵。
“殿下,从兴兵之时起,您就没有受过韩宋的恩惠。所有官爵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何必向他们卑躬屈膝?”
“可他是名义上的共主,孤不会因此挨骂吗?”
这年头虽然没有网络暴力,可让天下士人口诛笔伐的滋味也不好受。
“江南的舆论掌握在咱们手里,您还怕士林清议?”
刘伯温觉得手握《应天周刊》等文字利器,根本不必在意部分士人的发难。
“更何况,北方文事不兴,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北方长期被胡人统治,汉学不兴,许多人只识得胡语却不通四书五经,的确与南方士子不在一个层级。北方的士子经常是科举不第,只能望卷兴叹。
这个问题直到朱元璋设立南北榜才稍有缓解,却也引发了明朝时期的高考移民潮。相对而言,还是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才有效带动北方儒学的复苏。
“他们要不服,就打到他服!”
旁听的朱承坤突然义愤填膺地举起小拳头。
朱国瑞心道,能不能跟你娘学点好?别动不动的就想用暴力解决问题。
朱承乾虽然没有说话,大眼睛却一直在转动,明显不太同意刘伯温的说法。
半天没说话的胡惟庸拱手道:“殿下所虑不是没有道理。安丰与淮安相临,与大唐唇齿相依。如果殿下不发兵,一是会输在道义之上;二是安丰如果有失,淮安将变成前线……”
没等他说完,刘伯温道:“韩林儿一日不除,殿下就不能光明正大地登基为帝。某当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现在不是讲这个的时候!唐军兵强马壮,还怕直面元军吗?”
“伯温,某不是不想除掉伪帝。只是湖广和闽地未平,咱们何必两线作战?”胡惟庸无奈地摊开双手。
“给钱、给粮、送教官,让董抟宵做好随时应战的准备!”
朱国瑞挥手阻止他们继续争辩,果断地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