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相苦笑一声道:“华夏王!若是外臣敢答应将我部远窜海外,外臣回去之后会被我部上下撕碎了。”
“夏先生为何会觉得去海外就藩是十恶不赦之罪?”
“华夏自古流放三千里都是重罪,更何况是四千里的就藩,整个吴氏上下都不会接受这样形同重罪流放的酷刑。”
郑经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夏先生!知道为何西夷几百万人口的小国能够跨越万里来到华夏周边进行殖民掠夺吗?”
夏国相虽然算得上这个时代的精英人才,可是受限于思想的局限性,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天地有多宽。
对于郑经提出的问题,夏国相一脸茫然问道:“大王是说佛郎机这样的西夷吗?”
“大概是这样吧!就拿佛郎机来说,在西夷之地只有几百万人口,地不过方圆几百里。
就是这样一个在华夏大地看来的蕞尔小国,却在天下各地占据了上千万的土地。
这就是进取精神,没有佛郎机国民的进取精神,佛郎机人就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成绩。
而我华夏上到君主、下到百姓,都对这种精神嗤之以鼻,别的不说西夷这种敢于万里蹈海以求富贵的精神我华夏百姓就很缺乏。
在寡人看来,你们认为的发配四千里,却是为我华夏争夺生存空间的开始。
想一想我华夏先民,最初不过黄河流域的几个小部落,远没有如今北到大漠,南到滨海的国土,这些国土就是华夏先民一点点儿的开拓而来。
若是没有人吃这所谓的发配之苦,我华夏哪里有如今这万里疆土。”
夏国相可不管这什么开疆拓土之功,他只知道整个吴氏愿意远窜四千里的人没有几个。
尽管郑经的话说的言
。辞切,夏国相对于这种事还是能躲多远躲多远,绝对不会为了所谓华夏未来这个虚无缥缈的责任葬送自己的前程。
思想上的差距,让华夏与吴氏的谈判从一开始就是困难重重,郑经的理想是趁着现在天下大乱,尽可能将更多的人口迁徙到海外,只有华夏百姓占据足够的生存空间,华夏百姓才会有足够生存的未来。
而吴氏上下的需求是放弃建国称制之后能够得到多少好处,这是根本性矛盾,若是处理不当,那就是鼓励心怀不轨之辈犯上作乱。
双方的谈判从开始就非常的艰难,始终无法做到令双方满意,无论郑氏还是吴氏都能感受到对方的诚意,可是在关键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郑经划出的谈判空间很小,无论选择哪一条,吴周上下都很难接受,夏国相与吴世琮从昆明出发时包括郭壮图在内,吴氏上下一致的意见是希望效仿沐氏永镇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