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编队内最有威胁的305毫米舰炮已经废掉了一半!
编队的最后方,墨尔本号的情况最为糟糕,这艘整个编队里服役时间最短的轻型巡洋舰此时和在赫尔戈兰湾里战沉的姊妹舰悉尼号一样,面对2艘德国人轻型巡洋舰的凶猛火力毫无还手之力。
如果不是和墨尔本号交战的科尔堡号和埃姆登号装备的都是老式的克虏伯150毫米45倍径(英标42.4)舰炮,而查塔姆级轻型巡洋舰的核心舱段外侧的主装甲带最厚处高达76毫米,恐怕此时至少已经有3发45.5千克炮弹会钻进墨尔本号的锅炉舱,这场轻型巡洋舰之间的对决也就到此结束了。
然而在这场德国远东舰队占尽上风的交战中却有一个极为特殊的例外,排在编队第二位的蒙默斯号此时在战斗中占尽上风!
作为战场上性能最差的装甲巡洋舰,原本蒙默斯号上的官兵们都已经绝望的在思考面对和自己根本不在一个量级的沙恩霍斯特级,自己脚下的老船能支撑几分钟了。可是在交战开始后的几分钟内,蒙默斯号上的官兵们发现对面的德国人打的热火朝天,可是自己的周围连一根水柱都没有炸起来。
在经历的短暂的“死定啦!我没死?德国佬不在打我们!”的地狱到天堂的精神状态转变后,仿佛被德国人遗忘了的蒙默斯号反而成为了英国人这边表现最佳的军舰。
在探照灯的照射下,5000码外德舰的身影异常清晰。因为没有遭到攻击,蒙默斯号的炮手反而可以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瞄准射击,而蒙默斯号多达9门的6英寸舰炮凭借着自身的投射量优势弥补了预备役官兵训练不足的劣势。
在短短10分钟内,蒙默斯号就向沙恩霍斯特号打出了超过500发炮弹,即使蒙默斯号上的炮手全都没有夜战经验,甚至其中一部分人只接受过用岸炮打海面浮动靶的训练,沙恩霍斯特号也在这样劈头盖脸的攻击中被命中了7发。
然而英制Mark VIII型6英寸45倍径舰炮那初速773米/秒的45.4千克风帽尖头通常弹对沙恩霍斯特号180毫米的主装甲带,150毫米的上部装甲带来说几乎没有威胁,仅有2发击中上层建筑的炮弹在破坏了几个舱室后造成了一场小小的火灾。
面对这样不痛不痒的攻击,沙恩霍斯特号继续当蒙默斯号不存在,依然用自己的8门240毫米舰炮在伊吹号那已经满是伤痕的舰体上一点一点的放血。
虽然在交战中伊吹号也命中了德舰4发203毫米炮弹和数发76.2毫米炮弹,41年式203毫米45倍径舰炮发射的初速756米/秒的113千克穿甲弹造成了格奈森瑙号舰艏军官舱被击中进水,上部装甲带的150毫米装甲板出现崩裂,以及相邻的炮廓副炮炮房受损,炮组成员阵亡,以及炮房内的150毫米舰炮受损无法使用。
也就仅此而已了。
相比于自己的对手那不到5%的命中率,两艘沙恩霍斯特级在进入效力射后的短短10分钟内命中了伊吹号58发240毫米炮弹以及更多的150毫米炮弹,命中率超过12%!
即使5000码的交战距离让平直的弹道无法威胁到动力舱和弹药库这样的核心区域,如此多的命中也足以让伊吹号命悬一线了。
1914年10月20日凌晨,指针还未走过3点,这场战斗中最绚烂的一幕出现了。
沙恩霍斯特号的一轮齐射取得3弹命中,紧接着来自格奈森瑙的4发炮弹也砸在伊吹号身上。
7发炮弹中的5发命中了伊吹号已经在熊熊燃烧的舰体中部,一发撕开了前部二级主炮炮塔的152毫米正面装甲,炮塔内的2枚炮弹被引爆,爆炸掀开了炮塔的顶盖,火光冲天而起;两发砸穿了178毫米的主装甲带,而且由于命中部位较近,导致附近的装甲崩裂形成了一条长7米的裂口,伊吹号的右舷开始快速进水;一发击中了位于上部装甲带保护下的76.2毫米炮廓副炮炮房,这里存储的待发弹引发的二次爆炸将整个区域变得一片狼藉。
而命中后部二级主炮塔侧面的舰体的这发炮弹要了伊吹号的命,在穿透127毫米的上部装甲带后砸进了只有50毫米炮塔座圈装甲保护的二级主炮塔地井,爆炸震开了弹药提升井的防火门,火势迅速向下蔓延。
此时伊吹号右舷已经面目全非,巨大的破坏让损管难以为继,而进水右倾的舰体不得不向左舷注水平衡。混乱之中没有对二级主炮弹药库进行注水的伊吹号右舷在夜幕之中爆发出耀眼的光芒!
升腾的火球翻滚着冲到了数十米的高空,在数十海里外都清晰可见,上百吨的二级主炮炮塔被掀飞到空中,然后从十几米的高度上狠狠的砸进海里,溅起巨大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