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四十五章 兵战两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四十五章 兵战两川(3 / 4)

王全斌率宋军南下,王昭远率蜀兵北上。

十二月,宋军在后蜀部校赵彦韬的带领下,轻松攻拔乾渠渡、万仞燕子两寨,接着又攻下兴州(今陕西略阳),击败蜀军七千人,俘获军粮四十多万斛。

攻下兴州,即封赵彦韬为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升为兴州刺史。

接着宋军又攻拔石圌、鱼关、白水二十多座兵营。

王昭远在四川广元集中了重兵,久不习战的蜀军跟久经战阵的宋军在三泉等地打了三仗,结果三战三败,便被打得落花流水。

三泉之战,宋军先锋史延德大败数万蜀军,擒俘招讨使韩保正、副使李进,缴获粮食三十多万斛。

紧接着,宋军又攻克利州(今四川广元利州区),缴获军粮八十万斛。

大宋军队如石压卵,势如破竹,蜀地“雕面恶少儿”恰似纸糊的将军,任你如何的“变脸”,如何的虚张声势,在真刀真枪面前,就一个字“败”,两个字“狂败。”

王昭远一路狼狈逃窜,渡过桔柏江,烧毁桥梁,退回到剑门关。

剑门关是后蜀最后的一道关隘天险,一旦失守,老巢成都就直接暴露在宋军面前。

王全斌驻兵益光,在此召开前敌军事会议。

王全斌道:“剑门是天险,古称‘一夫持戈,万夫不能前进,’这个仗怎么打?请诸位各陈进取之策。”

降卒牟进提议道:“将军可记得当年邓艾入蜀的事,邓艾是沿着一条‘来苏小路’,绕过剑门关,抵达成都的,将军可派一支队伍,抄此险径,到达剑门关后,两面夹击,定然可以拿下此关。”

王全斌觉得此计可行,便派先锋史延德率领一支部队抄“来苏小路”,到达剑门关后,现身于蜀军身后,重演一次当年邓艾入蜀的悲壮故事。当疲惫的史延德带着一千多人在剑门关后面出现时,蜀军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崩溃了。

如果王昭远真的是“诸葛亮”,他完全可以派强兵先把史延德部的宋军干掉,毕竟这些宋兵一无粮草,二是疲兵、伤兵,三者人数不多;要知道当年后唐攻蜀,那个后来做了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就是在这剑门关前,折腾了几个月,无功而返的。

王昭远毕竟还是个水货“诸葛亮”,遇到真刀真枪,他肚子里的那点兵书战策,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两面夹击之下,千古天险剑门关就这样轻易失守了。

宋军攻克剑州,杀死蜀军一万多人。吹牛不怕闪了舌头的王昭远,自己抛弃甲胄藏匿民家,宋军展开大搜捕,将他活捉,押往开封,被赵匡胤授与左领军大将军(多半是个虚职)。

拿下剑门关,王全斌的北路宋军就进入到了成都平原,成都就在眼前。

孟昶得知王昭远等将领全被宋军给俘虏了,大为震惊,“出金帛募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仓促间组建了一支队伍。可是这样的队伍怎么会有战斗力?面对久经战场的宋军,无异于以卵击石。

孟昶将“率精兵数万守剑门”的重任压到太子孟玄喆肩上,孟玄喆“素不习武”,他比王昭远更不靠谱。副帅李廷珪、张惠安也都是“庸懦无识。”三只菜鸟率数万新募的蜀兵,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更为好笑的是,太子竟然将此次出征当成炫酷耍帅泡妞看风景,完全不知死期将至,“玄喆离成都,但携姬妾、乐器及伶人数十辈,晨夜嬉戏,不恤军政。”

部队才到绵州,孟玄喆就得知“宋师已破剑门”。这位太子爷的第一反应不是率军阻击宋军,以减缓他们进攻成都的速度,为后方防守留下宝贵的时间,而是临阵脱逃,“遁归东川”。一溜烟跑到东川,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又掉头逃回成都。

不仅如此,在逃跑的路上,孟玄喆以“不给宋军留一粒粮”为借口,将沿途房屋、粮草全部烧毁,这跟乱兵有啥区别?惹得蜀中百姓怨声载道,对这帮乌合之军恨之入骨。

在北路,孟昶已经完败,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东路。

◆东路入川

东路军的主帅刘廷让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此次,他担任的就是辅攻和牵制,主要配合王全斌的北路军作战。他要走的是三峡水道,“巫山剑阁高入云,瞿塘滟滪奔如雷”,涛高浪急,险象环生,绝壁奇峰、峥嵘无地。

大宋东路军的行军路线:是从归州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经夔州(今重庆奉节)、开州(今重庆开州区)、万州(今重庆万州区)、忠州(今重庆忠县),在忠州西面北上,经遂州(四川遂宁),到达成都。

刘廷让与曹彬率步骑两万,自归州沿长江西上,水陆并进。归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宜昌秭归县,这里也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

宋军进入三峡,接连攻破松木、三会、巫山等寨,杀死后蜀的将领南光海等人,歼敌五千余人,活捉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弘等人,夺取战舰二百余艘,俘获水军六千多人。

瞿塘峡,窄如走廊,两岸高山夹江对峙,所以又叫夔门,这里是宋军由三峡进入蜀地的大门。宋军在距夔州三十里处舍舟登陆,先夺城东过江浮桥,然后乘舟而上,很快打到了夔州。

驻守夔州的是宁江节度使高彦俦,他告诉副使赵崇济、监军武守谦道:“大宋军队远道而来,利在速战,不如坚壁以待之。”要求大家拖着坚守不战。

但是这个监军武守谦不服气,私下带了一千多士兵杀了出来。结果,两军一对阵,蜀军就败了,转身都往城里跑,宋军在后面紧追,城门还没来不及关上,宋军就冲了进来。

守将高彦俦奋力作战,身受十几处伤,判官罗济劝他逃回成都,高彦俦不愿意,道:“之前我已经丢掉了天水,今天又守不住夔州,纵然蜀主不忍杀我,我又有何面目见蜀国父老呢!”

罗济道:“如果不回成都,那只有降了。”

高彦俦道:“降也不行啊,我一家人都在成都,如果我降了,一家百十口就全完了。所以,今天只有一条路可走,只能为国捐躯了!”说完,将节度使大印交给判官罗济,穿戴整齐,望西北再拜,登楼纵火自焚而死。

整个卫蜀战争,牺牲的将领只有高彦俦一人。李太后当年特别看重高彦俦,说永远不会背叛蜀国的只有他。不幸言中,只有他一人抗战到底,其他一律降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