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的皇亲国戚和在朝文武百官安顿好了,新皇登基的诏书也都陆续派发到了地方大小官员手中。
地方官员见在朝的文武百官都得到了封赏,大家的职位都得到了保留,也都纷纷上表,接受大宋新朝,赵匡胤对各地地方官也都一一做了封赏。
赏赐完旧臣,接着就是封赏新贵了。
尊奉母亲南阳郡夫人杜氏为皇太后。
所有参与拥戴的将官士兵,自然都得到了封赏。
皇弟赵匡义改名赵光义,赐殿前都虞候;
郑恩封为北平王;
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
张令铎为镇安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
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
张光翰为江宁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
赵彦徽为武信军节度使;
潘美、董龙、董虎、张琼、史魁、马全义等,均为各州防御使;
其余各有功将领,也都有升赏。
到了王彦升这里,赵匡胤有些犹豫,因为进城前,他已经有令在先,不能滥杀无辜,负责处理紧急事件的王彦升为了稳定局势,杀了韩通全家,如果赵匡胤包庇王彦升,这是打自己的脸。所以没立即封他为节度使,而是授于王彦升京城内外都巡检使,领兵巡防京城治安。这可是京城警卫司令,原来韩通的职务,可见,赵匡胤对他还是非常照顾的。
韩通的家被血洗了,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赵匡胤篡位,满朝武将只有韩通起来抵抗,抄他的家是对敢于反抗的后周将领的警示,谁要不服就等同于谋反,他的家庭必须为此付出代价。韩通是忠于大周全家被杀的,这种忠君报国的义举还是要褒扬的,虽然赵匡胤心里很不情愿,还是要做做样子,堵住悠悠之口。诏令追赠韩通为中书令,以表彰其忠,然后安排将其以礼厚葬。
封赏完武将,接着封赏文臣。
赵匡胤要封赵普为宰相,赵普主动辞让,说已经有了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已经够了,于是封赵普为右谏议大夫,充任枢密直学士;
苗广义封为护国军师、翰林天文学士、检校工部尚书;
楚昭辅封三司使;
李处耘封客省使。
赵匡胤领军入京时,陈桥门守城官拒不开城门,赵匡胤不但不生气,还要诏奖其忠义,直接加升三级;对开门迎降的封丘门守城官,立即革职,永不叙用,以惩其渎职之罪。
两个发小,后周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和马步军都虞侯韩令坤,此时正领兵驻边。赵匡胤早就写了诏书,快马送去,很快,慕容延钊和韩令坤都送来了贺表,表示拥戴新朝。
赵匡胤加封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昭化军节度使;韩令坤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
其他守边的将领韩重、孙行友、郭崇、王全斌等,也都授于北边节度使的官职。继续驻扎北边,保境安民,防御契丹。
接着赵匡胤又发下诏书:恢复周世宗柴荣本姓,其子郑王柴宗训不再称郭宗训。
我们之前就交代过,柴荣做了郭威的养子之后,一直都是叫“郭荣”,儿子宗训称郭宗训,赵匡胤为郭荣恢复原来的柴姓,或许是对郭威当年血洗开封的惩罚吧,也是对大哥周世宗柴荣最仗义的出手。自此以后,大家一直把周世宗叫做柴荣,鲜有称郭荣的。
赵匡胤即位的诏书,马不停蹄地被送往全国各地。
各地节度使、州刺史们纷纷上表称贺,赵匡胤对他们都一一加以赏赐,使他们安心供职。
也有申请前来朝见的,赵匡胤也都一一照准。
这些人当中,就有当初对赵匡胤带搭不理的复州防御使王彦超,还有给赵匡胤穿小鞋的随州刺史董宗本的公子董遵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