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和直接走了去,但却没有坐下来,而是站在御座之前。
他转过身,望向百官。
百官屏吸凝神,无一人言语
赵和也没有说话,因此长乐宫大殿中,虽然挤进来数百人,却一时间静悄悄的,针落可闻。
然后大殿外,一位力士猛然击鼓。
鼓声三响,表示朝会正式开始。
“今日与诸位相聚于此,只因国家不幸,板荡不休,百姓遭难,无人可抚。”赵和的声音在鼓声停后响起:“如今,外患陈于边域而内忧起于京畿,朝廷权威失尽,外臣聚众观望,长此以往,家国皆危,大秦必亡!”
百官们悄悄相互使着眼色,这些看似大义凛然的话语,能够唬弄一般黔首与热血之徒,对于他们这些官场中浮沉多年的人来说,却没有太大的用处。
无非就是想借此为自己争取大义的名份罢了。
“我知中原之乱后,自西域起兵来此,昼夜兼程,幸哉及时。如今乱虽已起,祸尚可制,诸公皆朝廷大臣,德才之士,收拾如今局面,有何教我?”
无一人出声,此时此刻,无论是怀着什么心思,众人也都明白,没有确定赵和心意之前冒然出声,好处未必有,罪名却少不得。
“诸位出声之前,我在此与诸位相约一条。在今日大殿之,只要非胡搅蛮缠迁延误事,凡有所言,皆无罪责,哪怕是骂我赵和乱臣贼子,亦不罪之!”赵和见此情形,不得不又说道。
人心最难收拾,他很清楚这一点,哪怕他现在实际控制住了咸阳城与京畿,甚至可以说已经控制住关中、正在接手整个中原,但他仍然没有将此处人心尽数收纳。
他希望能够在不触及原则与底线的情形下,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支持,毕竟他接下来要面对的敌人,要进行的事业,都需要真心实意的支持者,而不是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的潜伏者。
“臣咸阳令田珍有言。”他话声落后不久,一个人出声道。
田珍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神情肃然,手中还捧着一份书札。
“请咸阳令说之。”赵和道。
田珍的额头鬓脚都有细密的汗水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