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文王召杨拓入宫。杨拓刚刚迈进大殿之中,就见文王,急急忙忙的朝他走来。
不待靠近,就听文王大声说道:“国师,你可算来了!”
杨拓见文王如此焦急,不由大感意外。便问道:“大王何事如此焦急?”
文王答道:“孤王近日,多与一众文武大臣出外访贤。如今终于有了贤人的踪迹,却不想连续两次前去,也没有遇到高贤。
孤王怕,是不是贤人有意躲着孤王。想起国师与贤人乃是旧识,特请国师前来商议一二!”
杨拓听完,心中想到:“原来子牙即将入朝,又恐文王过于轻易的获得投效。过于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总是不会重视。”
杨拓想着,便又对文王道:“此怕是大王心意不够诚恳所致!不如沐浴斋戒三日,再率一众文武百官,前去相请。到时候,我与大王同去,想来子牙道兄能感大王赤诚之意,必会出山相助!”
文王听罢,不由大喜过望:“大善!”
于是,文王为了彰显诚意,带着文武百官斋戒三日。第四日,沐浴更衣,乘鸾驾,抬聘礼,直往磻溪而去。
文王带着一众文武,出城往磻溪而去。行至三十五里,于一树林之外,停下车架。
文王下马,与杨拓一道,往林中行去。只见姜子牙背坐溪边,正在垂钓。
子牙闻听身后声响,转头看去,确是文王领着一道人前来。定眼看去,只见那人正是分别两年有余的杨拓。
只见此时的杨拓,剑眉星目,龙行虎步,法袍翻飞,一派仙家景象,显然法力又有长进!
心中不由一愣,在他的记忆中。分别之时,杨拓还没有如此修为,不想一别两年,修为居然精进至此。
已然和他处在同一个层次了,就算他修道时日更长一些,法力更加浑厚一点,也改变不了,二人已经是同境界的修为。
此时却不是深究之时。见文王带着故人来访,也不好再故作高深。
姜子牙起身行礼,道:“不知大王驾临,老朽失礼了!”
文王作揖道:“久闻贤士大名,国师赞贤士有经天纬地之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今,天下动荡,百姓不安,希望贤士能出山,助孤王安定西岐百姓,不使民生凋零,百姓困苦!”
说完,又拜了一拜。又命人抬过聘礼,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