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墓穴中,发现了印有“阳滋”字样的私印,后来经专家考古研判证明,这就是嬴阴嫚的尸骨和印章。秦始皇的女儿落得尸骨凌乱散碎的下场,怕是嬴政本人在天之灵都不能瞑目。嬴阴嫚的人生一直都如此悲惨吗?
虽然嬴阴嫚最后下场非常悲惨,尸骨不全,被埋藏于地下数千年才得以见天日,但是,她的幼年生活可谓是非常幸福的,她早年就是在蜜罐里泡大的。身为女孩,从小就有父兄的照顾,从她出生起,她的父亲就对她关怀备至,从她的名字“阴嫚”、“阳滋”中我们就能看出父亲对她寄予厚望。
即使她只是一名女子,在她幼年的生活中同样深受皇族礼仪的教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奇女子,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她的生活条件比不她的兄长扶苏,在其他的兄弟姐妹中也一定是非常出彩的。她的父亲甚至许诺她做一枚私印,印章这种具有威慑性的东西一般都是男子所有,在嬴阴嫚的姐妹当中,她可能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公主。
除此之外,性格暴虐的秦始皇一般对待所有儿女都是严加管教、不轻易对他们的表现感到满足。但是每次和嬴阴嫚一起的时候,秦始皇总是非常开心,他非常疼爱自己的这个女儿,对她非常偏爱。
或许,这也是秦二世胡亥最终选择对嬴阴嫚痛下杀手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女孩子分得了父亲太多的关注和疼爱,总是会让那些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的孩子心中暗生嫉妒。即使胡亥选择对嬴阴嫚痛下杀手,在她死后二世同样给她丰厚的陪葬品,让她享受和皇子般的葬墓规格,这也算是胡亥对嬴阴嫚的一种补偿。
实际,嬴阴嫚的一生也是悲喜交加、曲折坎坷的一生,她本人或许非常有才华和思想,可惜在男子掌权的年代,她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最终被奸人所害,下场惨淡。
其实在历史,即使是身份高贵的公主们也有非常多的人生遗憾,没有办法真正过到十全十美的生活,在高墙外的人们都羡慕高墙内的人生活奢侈,但谁又能想到,高墙内的公主会羡慕寻常百姓家的儿女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呢?
老人尝遍人间疾苦、看遍世间百态、历经万般起落,他们在时光的长河中逐渐老去、逝去,就如沧海一粟般短暂短存。“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暮气沉沉的老人也曾经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他们或多或少决定着一个家族的未来、后人的命脉。
长达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将他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切身经验编成俗语流传至今,这些简单明了、言简意赅的俗语看似平平无奇、没有深意,其实每句经典俗语都寓意深远、意义非凡,短短几字就包罗万象、饱含风情,它既映射了一个家庭的真实状况,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人文风情,比如今天所说的“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俗语并非迷信,它和老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做父母的应该了解。
结合封建时期的背景来看,“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称,在任何时期,家有一老如获至宝,古代阶级森严、尊老爱幼,社会总是习惯性的把一些“身份尊贵、地位不菲”之人称为龙,老人德高望重,深得家族尊崇,因此后人把他们称之为“龙”并不过分。
这就类似于“龙生九子”,在追求多子多孙多福气的时代中,老人作为见识广、年龄大的群体,他们拥有龙一样的权威、龙一样的威望,是子孙后代敬重的首要人物。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
半句尊崇、下半句扎心,一句话打脸多少原生态家庭?
半句是对老人的爱戴尊重,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尊老爱幼。它的下半句对很多家庭起一个警示作用,“向谁谁家穷”,这句话揭露了很多原生态家庭的真实状况,也暴露了三种状态的孩子人生。
有些家庭孩子较多,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他们在对人对事有失公平,这种不公平的环境会使被忽略一方备受伤害、被溺爱一方丧失自我。溺爱之人不懂感恩,不忠不孝乃是他们的常态。
比如:秦始皇偏爱性格温婉的扶苏,导致心胸狭隘的胡亥怒火中烧、嫉妒不已,他冒天下大不违处死扶苏、谋权篡位。
曹操偏爱曹植,希望曹植可以在不懈努力中继承大统,曹丕经常被曹操训斥,巨大的反差下,曹丕杀害兄长、毫不留情。
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李渊孩子,二人骁勇善战、聪慧伶俐,能力不差下,李渊有意培养李建成为唐朝天子,对其谆谆教导、不厌其烦,而李世民几乎没有得到过李广的夸奖,同为臣子儿子,李世民内心妒忌不甘,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毫不留情地斩杀自己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