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外来说,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内容、二战题材的“主旋律”影片,似乎永远卖座叫好,好莱坞胜在讲述人类的故事。
《一九,四二》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场放映,只有一位观众,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罗赛克,他是为电影节选片而来,在现场待了20分钟后就出来了,他说,“我出来以后就没观众了,我是惟一的观众。”
南方周末:你说过:“我们确实有好故事,但是没有把好故事讲得具有全球吸引力。”
这怎么理解?
其实,“典型例子就是《功夫熊猫》、《花木兰》。”
《功夫熊猫》严格说起来打的就是文化牌,它用好莱坞故事的瓶子装了中国故事的酒。
面条、饺子、武功秘笈,包括四合院,全是中国文化的内容。
为什么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影片里不但没有文化折扣,反而成了文化卖点?
我们必须要反思人家的故事手法、故事策略和话语方式,最最重要的就是用了普适价值来包装。
我们传统文化里的“花木兰”是忠和孝。
忠,不是爱国,是忠君,就是讴歌独裁,讴歌皇权,这是反普适价值的;孝,是夫权、父权社会里的一种美德,跟现代价值观格格不入。
好莱坞《花木兰》传达的则是自我实现、男女平等、女权主义。
《末代皇帝》人家是从大文化的视野拍,从人类故事的视野拍,我们的宫廷戏,包括《甄传》,都是什么样的价值?
黑价值、负智慧、负能量,怎么可能传扬出去?
哈姆雷特的悲剧故事,好莱坞拍成《狮子王》,风靡全球;中国拍成《夜宴》,在海外却血本无归。
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价值观融合到里面去了。
南方周末:要怎么学会讲“人类故事”?
“我们不会讲故事,只能先让人家来讲好。”
好莱坞制片人汤姆德桑托2012年来中国,计划开发《封神榜》三部曲,斥资10个亿,到现在还在开发。
梦工场将和中影合拍《藏地密码》,还有吕克贝松加盟《狼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