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那儿做这种手编工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虽说一大部分是被塑料制品所代替了,但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手艺人太少太少了。角馆镇目前一共就只有五六个人还在做这个。一个手艺人从学徒到成材可不是一两天练就的,那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要问这种工艺最开始是怎么传来的,说法众多。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从前,在山里住着土匪,那土匪们常拿着他们编的笼筐到山下来换稻米。慢慢地在民间也开始有了编笼筐的人。
木槭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很大的弹力,而且结实耐用,它的结实程度是竹编的好几倍。木槭的树质很坚硬,即使是被水浸泡了,也很快就会干,而且它还不易发霉或长毛。
从前,插秧要插一个月左右,盛秧苗的筐子整天都是泡在泥水里,可即便是这样,筐子也既不会烂也不会生霉。
这种笼筐在使用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其表面会变得油亮亮的。现在,我们的头脑都已经变得商业化了,为了使商品看起来更美观,我们在编出一个成品以后会用刨子把表面刨光滑、刨亮。而在过去全都是在人的使用过程中使其变得油亮亮的。
如果破了洞或断了线,编编补补还能接着用。总之,这种东西是很耐用的,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笼筐可以用一辈子。
因为原材料是如此的结实,所以,我们现在还用它编椅子。就连这些笼筐如果要在上面坐一坐也都没有问题。
我是跟着父亲学的徒,又继承了下来。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现在我的儿子也在编。
客户是设计师
虽然这种手编工艺并不是非得父子关系才有继承的条件和资格,但是,不可否认,我从小是在父亲身边一边玩儿一边看着他干活儿长大的,所以,好像在玩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从别的地方来学徒的人也不一定会很慢,但要想一下子掌握它还是很难的。首先,干这个很容易弄伤自己,因为又是劈树条,又是刨光,使用的又都是带刃器的工具。
关于笼筐外形的设计,我们自己当然也做,但是,有一半以上是按客户提出的形状来编的。这样的话一来客户满意,二来我们自己也能长见识。
编的方法有各种各样。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收集编的方法了,现在手里有二十几种。
这些编法里没有一种是从竹编手艺人那儿学来的。只要是自己看到的,又认为不错的,就尝试着自己动手编,那二十几种编法就是这么积累下来的。
材料除了木槭树以外,还用野漆树。但是,野漆树弄不好会粘在身上发痒难忍,所以,用它的人很少,但是,我丝毫也不在乎弄得浑身发痒,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编簸箕,主要是以野漆树为主。另外,蝙蝠槭树也是常被用做材料的一种。
这些树,它们的皮肤颜色不同,坚硬度也不同。使用上的区别嘛,并不是因为一种材料不够才用别的来代替的。这些材料有的容易编而有的就不容易编,卖的价钱上也不一样。容易编和不容易编的东西我们两种都做。
木槭树和枫树虽然属于同一类植物,但它们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可能是一般外行人看不出来的,外表看不太出来,只是到了秋天,木槭树的叶子只变黄却不变红。
这些材料有的是自己上山去采,也有的是请山主帮忙砍些下来,因为要到山里很深的地方才能找到理想的树材。
树根据其生长的方位地点不同表皮的颜色也会不同。而且并不见得树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