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表彰,也是某种试探,更是某种必由之路。
再比如说,冀州九郡国,居然来了四位太守、国相,这其中尤其出乎意料的乃是钜鹿太守李邵,这位李太守在接到了冀州牧韩馥的传讯后,依然主动前来常山参加会盟,而且会盟期间态度坚决,全程保持了对公孙珣的无条件支持,实乃是大大的惊喜!
当然了,就是韩馥韩州牧那里,不免又有唠叨还剩几个郡国了。
还比如说,赵苞到底是岳父大人,虽然两人经常有些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可到了关键时刻,哪怕是塞外遥远,来不及赶到,他也依然按照公孙珣之前的书信请求,派出了自己的司马太史慈,引精锐骑兵八百,作为使者和援军来到了常山。
这是一种没的说的政治姿态。
当然了,还有些事情,从名单上看不出来,但却实际存在。
比如说公孙珣的那位族兄公孙伯圭,在袁绍不去上任的情况下,他其实实际控制着渤海这个河北第一大郡的实权,却居然没有来常山会盟。
实际上,可能是渤海人口百万,经贸发达,一个郡抵得上幽州四五个郡的缘故,那位远在南皮的公孙大兄明显飘了起来……在心腹关靖的撺掇下,公孙瓒不仅没有来常山,还拒绝了渤海太守袁绍派来调度兵马粮草的使者。
据不可靠传言,关靖的建议是,渤海实力冠绝河北,完全可以拿捏住姿态待价而沽……不说别的,最起码也要向公孙珣要个将军做做,向袁绍要个太守官印。
而公孙瓒也是深以为然。
当然了,有没有更深的计划那就不好说了,也无所谓了,反正公孙珣是腻歪的不行,听到讯息后,他将原本为公孙瓒准备的振武将军印绶,转而交给了审配,准备让审配回邯郸时送给在朝歌的关羽。
而名单中最后一个隐藏的亮点,其实就是这被私表的将军号了,很显然,公孙珣不准备玩虚的,他是真的要即刻组织部队,进行军事部署,进而展开军事行动。
会盟结束,消息传来,袁绍加紧了联络,而所谓关东联军,此时也有了一个大概的核心脉络:
车骑将军领渤海太守袁绍;
后将军袁术;
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兖州刺史刘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