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猪心、猪肚、猪腰、猪肺、羊头、羊心、羊肝、羊肚、羊腰、鸭心、鸭肝、鸭脚、鸭舌、鸡心、鸡肝、凤爪、鸡胗这类用处比较少的高汤,大可以用这种办法变相留存。
那么如需要制作这些菜肴的时候,就可以不放高汤,只放这种干粉即可。
虽说不如高汤鲜美,但多少也有增加纯味的作用,总是一种相对经济的折中办法。
关键这样一来,能大大减少每日吊汤的数量。
自然就不用像养心殿御膳房那样,每日都备上近百种的高汤,五六十……不,也许三四十中就够用了。
最少也能节省一半的吊汤成本啊!
没的说啊,宁卫民佩服的五体投地,恨不得当场就给“张大勺”磕一个啊!
他眼前这位,那真就是灶上神仙,这招儿简直太高明了!
可没想到,“张大勺”却不肯居功,反倒告诉他这一招的真正历史渊源,其实是御厨跟宫里太监们学的。
敢情过去的宫里,只有不得势的太监才吃剩东西。
由于宫里扔的东西太多,许多出身穷苦的太监看着实在心疼。
也就自行摸索出了把剩菜剩肉晒干磨粉之法,用以佐食白粥和下面条吃。
结果这手被御厨们发现后学到了。
自此御膳房就又掌握了一种能提纯提香,增厚滋味的技术。
御厨们既能用以防备着高汤寡淡,灶上耍活不便。
也适于公料私用,大可以把这种粉带回家去自己享受。
后来更有御厨善于发现商机,把葱姜和胡椒、酱油也晒干成粉,做成调料纸,通过坤宁宫的太监卖给大内侍卫获利。
要知道,按清朝祖制,每天早晚坤宁宫的两口大锅都要煮两口猪祭神。
而这些“福肉”,是皇上赐给大内侍卫们的“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