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宫内将这三个字做成一块一米长、半米宽、黑底金字的牌匾赐给了富贵家。
从此,这个御赐名号就使得富贵一家改姓了常,被京城人称为“葡萄常”。
什么年代都不乏有蹭热点的人。
因为眼见常家一夕成名,买卖日益兴隆,京城的同行业不免争相仿制他们家的料器葡萄。
只是无论哪一家做出来的料器葡萄,都不如常家的精致。
人说常家做葡萄有“绝招儿”,秘不示人,这是真的。
因为只有常家的葡萄是空心的,不像旁人是死个膛儿的。
如此一来,省料不说,质感也好。
但最关键的,还是常家能做出挂霜的效果,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为此,“葡萄常”甚至扬名到了海外。
1914年常家以料器葡萄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一等奖。
自此常家陡然而富,门口成天车水马龙,就连外国人的“洋庄”也登门来争相抢购。
当时常家的料器葡萄能火到什么程度啊?
一个月下来,常家差不多能收到二十四五种外币的预付款。
所以后来,常家又陆续增添了玻璃瓜果、酒杯、旗顶等,大量出口,远销欧美各国。
当时京城西湖营的振德兴、王府井的仁立公司,以及毛家湾的汉森洋行等,都是常家的经销商。
但这种日子也让常家的第三代男丁沉溺于享乐。
个个都不碰家传手艺,只愿意提笼架鸟,成了不务正业的少爷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