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对环境的依赖是现在各大企业都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让量子芯片走出实验室。
而在《如何制作一枚纳米级的CPU》这本书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有着完整的工艺,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半导体体系来制作量子芯片。
“哈哈哈”一阵笑声在地下室中传了出来。
杨青看着手中一块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量子芯片哈哈大笑,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艰苦奋战,杨青终于制作出来了第一枚3000量子位的芯片。
杨青制作的量子芯片采用的是实验室方法,虽然说有着完整的制作教程,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还是不断的失败,从工作台旁边堆放的满满一桌子超导体垃圾就可以看得出来。
超导体就是量子芯片的物理载体,之所以使用这种载体就是因为他可以直接对接现有的半导体产业体系,不需要在从新构建整个生态体系。
从最初的原料采集,到成品的形成杨青都可以直接借助现有的半导体产业,所需要的东西都可以直接在厂家进行定制,这也是杨青选择在硅谷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大大小小的半导体企业真是太多了,有着非常完善的企业体系,要知道就算是英特尔生产CPU也是需要供应商的,例如硅这种材料的提炼就是有专门的工厂来进行的。
杨青在制作量子芯片的过程中,顺便把供应链也给弄清楚了,哪家工厂可以提供什么材料,哪家工厂可以做初级的加工,这些情况都被他详细的记录在了一个文档中,这也是在为未来大规模生产在做准备。
在量子芯片上杨青并没有寻找代理人的打算当然,因为量子芯片和其他的东西不一样,不管是之前放出去的量子基站,还是三维投影,这些虽然都很重要,但是只是属于应用科技,而且还都只是最初级的版本,而量子芯片就是那种可以镇压国运的东西,在互联网的世界中,这就和核弹没有任何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比核弹还要厉害。
“现在要对量子芯片进行适配了!”杨青暗道一声,随后就开始对量子芯片进行适配。
量子芯片虽然制作出来的,但是还需要适配现有的计算机体系,最主要的就是对计算机的主板进行改造,现在的计算机主板是基于传统的CPU,杨青要想把量子芯片用到现有的计算机上就要从新设计新的主板,电源,内存,以及编写最重要的指令集。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杨青每天要做的事情就只有四件,吃饭,睡觉,研究,以及收快递,各种各样的快递,偶尔还需要亲自跑到某个厂家和他们的设计师确认一下定制产品的最终设计稿。
两个月后
杨青的面前摆着着一台笔记本,如果只看外观的话,这台笔记本和普通的笔记本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如果打开外壳就会发现这里面的构造和传统的笔记本完全不一样,这是杨青全新设计的新型架构。
杨青看着眼前的这台量子笔记本,内心无比的激动:“这就是互联网上的核武器,无人可挡!”
接通电源,下一刻屏幕就亮了起来,没有任何的动静,计算机安静的就像是一块石头,但是系统却已经启动完成了,一瞬间的事情就完成了。
“先试一试他的性能吧!”杨青心中暗道一声,双手在键盘上敲打了起来。
下一刻屏幕中一个数据库被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