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小型地黄丸作坊开工了,苏敬带着两名义工进行了少量的试生产。
生产流程并不复杂,先是烘焙药材,再进行磨粉,同时熬湿料,最后搅拌,分块,搓条,切粒,搓圆。
按照李木杨的要求,每钱药丸分成十粒,这样即使小孩吃药丸也不会很难咽,用温水直接就可以服下。
直到傍晚第一批成品完成了。
张昊也来了,对于让张昊卖药丸苏敬不太理解,他看不上张昊,觉得张昊为人小气虚伪,又自命不凡,而李木杨却觉得这样的人更适合做销售。
再有李木杨不能自己去卖药,也不能以悲田坊的名义卖药,那样悲田坊就失去了慈善的背景而变成了一个作坊铺子,所以很多事还得谨慎行事,从这一点上看,张昊具有这个能力,他明明自己晕血也要狡辩成只是身体不适,来坚决维护他是张仲景后人的招牌,有一股子傻得可爱的倔劲。
从另外一层原因,鬼知道张昊到底是不是张仲景的后人,如果是,那么卖金匮肾气丸也算帮了张仲景的后人,当然这个原因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真正主要的就是李木杨需要一个能完成销售的人,用人赚钱才能赚大钱。
在李木杨与张昊谈分红时,李木杨说给他一成的利润,张昊觉得太少,李木杨却告诉他这是独家销售,而且保证不让他赔钱,如果卖不出去药,租场地的费用就算李木杨的,张昊想了想认可了,他所想的是自己不用出本钱那么就没有赔钱的风险,可以试试。
他还没有领悟到独家的意义,其实独家才是他最大的利益。
只是在定价上,出现了分歧。
按李木杨给出的服用剂量是一日两钱,三日为一副,那么六钱药就是一副药,张昊觉得这一副药的价格应该是30文,而百姓一次都会买三服药,就是90文,这样百姓都能接受。
张昊虽然不知道成本,但他也分析了药的大概的成分,也能猜出成本多少,再有,张昊想在丰都市场上摆地摊卖,而不是开药馆,这样销售成本省下来很多,适合将这种补药变成畅销药。
而李木杨算过成本,一钱十粒药丸成本大约两文,六钱药就是12文,加上人工等杂费3文,就是15文,如果卖30文,实在太低了,药的利润可不能只是2倍的,再有他是按照现在的药材价格和粟米价格计算的,而以后米价和药价注定疯狂上涨,所以他要打些提前量,最后,李木杨定价为100文一副。
“三服药就是三百文,你这是抢钱啊!”
张昊瞪圆了眼睛,这只是补药,卖出了方药的价钱,谁会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