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吏部右侍郎李建泰。
李建泰曾为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是大明最高学府的校长,岂能不明白这话的意思,他不过是借题发挥,当面讽刺周延儒逢迎君王之恶,是一个大奸臣。
周延儒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但李建泰不罢休,在后面紧追,厉声追问:“首辅大人不知吗?如果不知,下官倒是可以告知一二!”
有好事者跟在李建泰之后,为他助威。
“不要走,不要走!”
一时,周延儒狼狈不堪。
自都察院之后,周延儒名声扫地,已经难为首辅了,更不用说,前些日子,他的心腹,原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忽然被锦衣卫拿下,原来是定王的老师杨士聪供出了吴昌时,说在定王某乱之时,他曾经拜会吴昌时,请吴昌时亲近首辅周延儒,以为定王的暗助。
而严刑之下,吴昌时迅速交代,不但说出了周延儒和定王的眉来眼去,而且还交代了一干贪赃枉法、为周延儒收敛钱财之事。
消息传出,周延儒惊骇莫名,他再次疏请罪。
但却又一次的被驳回。
不同的是,这一次,传旨的秦方秦公公,带来了陛下的一句口谕……
听完口谕,
周延儒这才明白了隆武帝为什么要留下自己?
更明白,隆武帝知道的恶事,比他想象的还要多。
而其中任何一件,都足以将他投入大狱,令他永世不得翻身。
……
为了保命,周延儒不得不逢君之“恶”,对隆武帝提出的任何建议,都绝对遵从和第一个响应,什么名声不名声的,他已经不在乎了,他现在只想活着。但吴昌时招供之后,周延儒和原次辅陈演在朝中的大量亲信,都被拿下,轻则贬斥,重责抄家流放,党羽几乎尽去,为了执行隆武帝的政策,周延儒不得不亲自阵,以首辅之尊,和反对者周旋。
----有周延儒挡剑。内阁其他四臣受到的压力,俨然就小了很多。他们可以按照隆武帝的想法,按部就班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