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22]
1609年,J.开普勒的开普勒三定律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日心说,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打下了基础。[23]1608年利普赛发明望远镜后,
伽利略立即加以改造并指向苍穹。1610年,伽利略发表了划时代的著作《星际使者》,朦胧的银河原来是无边的星海,皎洁的月亮竟然布满了环形山,灿烂的太阳哪知会有黑子,
而金星的相位变化和木星的4颗卫星恰恰是日心说最可靠的证据。[24-25]
1687年,I.牛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使哥白尼的学说获得更加稳固的科学基础。[26]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两片测试镜面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两片测试镜面
天文望远镜的诞生带来了天文学的第一次革命。随着天文望远镜等观测和分析仪器的问世和改进,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愈加清晰丰富。望远镜的每一次发展、突破,都促进了天文学
的重大发现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飞跃,对数学、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产生重大影响,并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28]
河外星系
在哥白尼的理论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
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提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
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
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