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在书房分主宾坐定,文立万有意避开个人恩怨,直奔主题说道:“陈通判在苏州任职多年,现在又分管征收赋税,在这方面有何见解?”
“增加赋税,无非是开源节流,但主要还是开源。苏州经济除了农业,主要就是纺织业和工艺品。以下官愚见,这些行业发展好了,衙门的赋税也就多了,所以开源显得尤为重要。”
陈光宗心里很清楚,文立万在多种场合,提到要以经济发展提高赋税收入,所以他的回答,完全是循着符合文立万的思路说的。
文立万点点头,说道:“陈通判的这个认识,与本官所见略同,此后府衙会采取一些措施,发展经济,增加税收,届时陈通判可要着力促进才是。”
陈光宗一脸诚恳之色,答道:“知府大人尽管放心。说实话,谭令会主政苏州府,在赋税上是横征暴敛、竭泽而渔的税收政策。现在文知府取缔绫罗会,发展经济,乃是根本之策,下官一定无条件鼎力支持。”
陈光宗如此决绝切割与谭令会的关系,让文立万都有些不好意思。
看来前一段时间,有意将陈光宗晾一下,还是有些效果。至少陈光宗知道他舅舅谭令会的税收政策是强征暴敛、竭泽而渔的政策。
陈光宗看见文立万面色和缓,语言温和,知道他的话说到了文立万的心坎上,心中不由窃喜:文立万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至少不像以前那样,对他不冷不热,视为对手了。
陈光宗接着说道:“从通政司发出的邸报看,近几年时间,南京的赋税增长极快,这种大幅增长,绝非横征暴敛所能达到,下官估计应天府也是采取了发展经济的妙招。下官提议知府大人可否亲自前往南京,走走看看,也许南京的做法,对我们会有所启发。”
文立万一听此话,不由叫好。做官就要经常调研,而且最好微服出行,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所要的东西。
建议得到知府的首肯,陈光宗兴致大增,忙说:“下官就是南京人,应天府衙也有下官同乡任职,下官愿为向导,陪同知府大人一同前往,知府大人是否准许?”
文立万道:“有一个本地人做向导再好不过。只是你的同乡就不必见了,本官一向微服出行,从不与当地官府接触,这样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陈光宗听到文立万允许他一同出行,不由欣喜若狂。
真是水到渠成啊。此番陪同文立万一同前往南京,正好借机邀请文立万去秦淮河一游,介绍他与秦淮十艳的头牌歌妓马湘兰认识,等到文立万将马湘兰娶为小妾,那时候文立万的一切,不就尽在他陈光宗掌控之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