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辽商行贸易期间,朝堂上也发生了大事。
按照明朝的惯例,每六年进行一次京查,用来考核京官。本来京察的目的是为了奖优惩劣,让官员能够恪尽职守,事实上通过东林党人的不懈努力,京察终于却变成了党争的工具。
万历三十三年,东林党人、时任吏部侍郎的杨时乔主持京察,借机打击沈一贯为首的浙党。
虽说最终靠着万历皇帝支持,浙党获得胜利,可是也引发了借着京察开展党争的先河,东林党人的进攻也愈发激烈。
万历三十九年的京察,沈一贯已经辞官回家,当时的首府为东林党人叶向高,名义上的京察主持人为吏部尚书孙丕扬。
孙丕扬自万历二十二年就担任吏部尚书,本为陕西富平县人士,组织起了以陕西人为主的秦党,不过后来被东林党的道貌岸然所蒙蔽,更是推荐了顾宪成、赵南星等东林人士,可以说为东林党崛起帮了大忙。
传闻孙丕扬年少时家境贫寒,有一丑女主动嫁给他,还发明了陕西传统小吃琼锅糖。孙丕扬还将柿饼及琼锅糖进献给了万历皇帝。
孙丕扬还算正直,见朝堂内外党争不断,为了防止党争,后来采取抽签法选定官员,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选官方法,竟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党争。
不过,万历三十九年时,孙丕扬已经七十七高龄了,数次要求退休,均被万历皇帝驳回。说是孙丕扬主持,其实乃首府叶向高暗中主持京察。
此次京察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东林党全是正人君子、官员楷模,其他人全是贪官污吏、祸国殃民,所以其他官员必须滚蛋。
通过京察,其他非东林党官员纷纷落马,这也开启了东林党控制朝政的先河。
大明的哪个官员不是通过科举层层选拔、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没一个省油的灯!
凭什么大家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混了半辈子得到一官半职,因为不是东林党就被罢官?
东林党人的狂傲、跋扈,彻底激怒了其他官员,纷纷组织起五花八门的党派加入争斗。到万历四十五年,朝堂上已经至少有七个党派。
除了势力滔天的东林党,还有其他六个党派。
第一是浙党,由原来的首府沈一贯组织。现在首领是首府方从哲,主力是刑部尚书李志、户侍郎姚宗文、兵侍郎赵兴邦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