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总之朝廷收到的粮食,不仅没有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多,反而不断地在减少。
与形成反比的是,各级官员的人数,需要支付禄米的人数,却在一直持续不断不断的增加。
尤其是老朱家获得分封的藩王越来越多,他们支取的禄米所占据的比重也是越来越大。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应该支付给各级官员的禄米不够了。
不够了怎么办?这就是折色。
折合成银子或者宝钞支付。
这一下,品德高尚、为官清廉的低品级官员们,就更加苦逼了。
宝钞就不用说了,就是一张印了字的纸而已,朝廷要是不回收,那就是一张废纸,没有多少购买力。
至于银子,明初到明末,海外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国,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两百多年间下降了不知道多少倍。
可是折色的标准,却依旧是明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的那个俸禄标准。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官员要是不贪污受贿,不克扣经手的钱粮,他根本没法保证自己和家人过上一个与自己的身份相称的体面生活。
于是从此之后,在大明的官场上贪污受贿盛行,官员参与经商盛行,明朝的吏治就这样成了一个不治之症。
对于这个问题,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是想着要去解决的。
因为若是没有一直相对廉洁高效的官员队伍,大明朝迟早还是要完蛋。
而他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想办法,先把各级官员的生活保障问题解决掉,最起码要把相对清廉一点的底层官员的温饱问题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