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几个内阁的阁臣本来就是皇帝提前栽下的梧桐树,求仁得仁,还有什么好说的。
特别是在东林党的势力还没有被彻底瓦解之前,培植一些不同于东林党的势力,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一次,也是如此。
说到底,王家祯是北直隶大名府人。
李国和孙承宗都是北直隶保定府人,与王家祯自然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之前,在苏茂相到南京去当户部尚书的时候,李国就向皇帝推荐了王家祯接任苏茂相空缺出来的户部左侍郎,如今有了南北户部之中实权必将更重的南北榷政使,李国自然第一个就想到了推荐王家祯。
首辅李国的话一说完,孙承宗也跟着表了态,他说:“王家祯久任户部,且做过一任甘肃巡抚,既懂户部财税事务,又通边关榷场事务,臣以为是个合适人选。”
孙承宗说完之后,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看向剩下的阁臣徐光启以及户部尚书毕自严。
徐光启看了看李国和孙承宗两人,然后对崇祯皇帝说道:“臣无异议。”
毕自严紧接着说道:“王家祯是合适人选,
臣附议。”
见这几人都表态支持王家祯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实任京师户部榷政使司的榷政使,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卿等意见一致,那就由户部左侍郎王家祯实领北榷政使司事。”
与几位大臣商定了成立南北榷政使司以及南北两个榷政使,也就是南北两个“海关总署署长”人选之后,崇祯皇帝以当即让人传来了户部左侍郎王家祯,向他交代了户部榷政使司的职权和任务,以及登州海关的设立与边塞榷场的税收问题。
好在王家祯是户部侍郎出身,又当过主政一方的地方巡抚,对这些问题一点就透,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
如果是一个纯粹书呆子类型的文官,那估计说破了嘴皮子他们也不一定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