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太宗年间,因新造舟船有常被湍悍河流漂失之虞,有一个叫张平的官员,创造了渠池泊船法,其实就是干船坞法,“穿池引水,系舟其中”,可以免去守舟的差役。
这样的修船技术与现代的船坞内修造船只的方式相似,这比1495年英国在朴茨茅斯所造建的第一个船坞要早400多年。
为了制造船只,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宋代出现了按照船样设计图纸或根据木制船模进行造船施工的技术。
所谓船图,就是比较详细的船舶设计图纸。在宋代,官方的造船厂出现并形成了一套先绘制船图,然后造船的法则。
而且发明出先做模型再造船的方法,也是船舶设计的一大进步。
到了南宋时期,造船业继续发展了。
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福建安抚使张浚曾上书宋高宗说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准备航海至山东以从侧翼攻击金兵。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明州定海水军统制官冯湛打造了一艘多桨木船,这艘多桨木船“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用桨四十二,江海淮河无往不可,往来极轻便。”
这是结合湖船、海船船型而制造的新型江海两用船。
这一时期伯官造船的类型多,有暖船、浅底屋子船、腾浅船、双桅多桨船、破冰船等。
船只不仅设计合理,而且船型巨大。
元丰元年明州制造了两艘“神舟”,分别赐号“凌虚安济志远”与“灵飞顺济”,都是万斛之船,按现在的算法,大约都是五百吨的水平。
当时众人看了看资料,心里都是很感慨。
吴大鹏笑着说:“国安,你们两口子早就打算在南宋不回去了吧?”
万士达也笑了,说:“造船资源够全的。但是,你认为他们的船真能经得起大洋的风浪吗?我是海上长大的------我怀疑这个时空的船经不起印度洋的海浪颠簸,他们的榫铆结构用的太多了。”
张国安说:“渡过台湾海峡行不?”
万士达肯定地说:“那太容易了,到澳洲都行,就是横渡大洋的能力,我表示怀疑------”
张国安拍着手说:“这就够了!我没有事儿横渡大洋干嘛!”
可是只要提到造船,万士达的话开始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