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史可法下船,骑上战马。
参将庄子固催动坐骑,几步跟上,“阁部,我们回扬州吗?”
“不,我要把行辕搬到徐州。”史可法拉动马头,“宪伯,我升你为副总兵,去徐州辅佐李成栋,你可愿意?”
庄子固:“末将听凭阁部调遣,只求能为阁部分忧。”
史可法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能信任的武将不多,除了刘肇基,就是庄子固了。
弘光天子登基后,史可法殚心竭虑,在江北建立了一条连续防线。
刘泽清守淮、海,驻镇淮安,辖属11州县;
黄得功守滁、和,驻镇庐州,辖属10州县;
刘良佐守凤、寿,驻镇临淮,辖属9州县;
高杰守徐、泗,驻镇泗水,辖属14州县。
四镇的辖区内,州县文官听各镇节制,这等于是分藩了。为节约中央财政支出,各镇可在辖区内收取商税厘金,粮米出产全归各镇。
上游楚镇左良玉与江北四镇性质相同,但左宁南的政治地位更高,地盘更大。
分封武将诸藩在乱世是各大王朝共同的选择,效果无一例外都是特别差。宋、金都是前车之鉴,军阀是最没有节操的生物,多数分封出去的武将在强敌入寇时第一选择都是投降,而不是守土。不过就算明知这是饮鸩止渴,大家也没有别的选择,没钱没粮。弘光朝廷光军饷一年就要支出700万两,而南京中央财政全口径收入总共只有600万两,只能让军队自己想办法。
分封后,史可法面对两个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一,江北州县人民不满变成藩镇的地盘,这个问题以高杰防区最甚。高杰部原本驻扎山西,经历一次跨越半个中国的长征才回到淮南。淮南百姓与这些北兵几乎水火不容,按照原来的部署,扬州本是划给高杰的地盘,可扬州的百姓坚决拒绝高杰入城,打死劝和的官员和高杰干了一仗。
其二,各镇辖区贫富不一,刘泽清独占淮安,无所谓;刘良佐打酱油,无力相争。麻烦的是实力最强的高、黄二镇。高杰战斗力强,黄得功所部是崇祯天子的禁军,谁都看不上对方,为了抢地盘两军火并了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