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事出有因,不可不防。”沈云殊躬身道,“毕竟边关要紧,若万一有什么闪失,不说边关百姓要遭荼毒,只怕京城也……”
自边关到京城,说起来有千里之遥,可一旦过了大同,后面就是平川大道,以北狄人的快马,用不了几天就能长途奔袭到京城,委实不可不防。
皇帝皱着眉头没有说话。沈云殊稍稍向前一步,低声道:“皇上,若这是真的,边关有变,臣理应前往;若这是假的,那臣若不动,他们只怕还会另出招数。倒不如臣就往边关走一趟,至少对西北,臣是熟悉的。”
皇帝颇有些复杂地叹了口气:“终于还是走到这一步了。说实在的,朕实在没想到,皇后会……”
沈云殊微微垂下目光:“陛下,若是太后此心不死,终究有一日会出手的。”皇后这样做固然有其私心,可最主要的还是袁太后的野心,无论皇后有没有做这样的事,袁太后也会动手的。
“朕原想,提前绝了太后的念头,保珏儿一生富贵平安,让他能长依母后膝下,也算是全了当初的母子情分……”皇帝有些怅然,“毕竟当初,若不是母后抚养,朕在诸皇子中不但年纪最小,出身亦最卑微,别说得此大宝之位,便是能不能平安长大,能不能如其余的兄长们一般得名师指导,亦未可知呢。”
沈云殊低头听着:“陛下重情义……”在先帝的诸位皇子之中,如今这位皇帝算是最重情分的了。当初袁太后让自己宫里的宫人承宠,也不过是为了分端王之母的宠幸,至于后来培养靖王,也是为太子培养臂助,说来总无非是为了自己罢了,可皇帝就一直记着这情份到如今,甚至对太后在后宫的一些手段也都容忍了。
皇帝苦笑一下:“朕也不过是为了求一份心安罢了。只是朕对母后心安了,却又亏欠了别人……”袁胜兰是个脑子不清楚的,可自进宫以来,对他也是真心真意。然而如今即使他知道袁太后对她动了手脚,也依旧装做不知,一样由她自生自灭。
至于梅贤妃,当初他和皇后都默认了,梅贤妃入宫来就是为了替皇后生子的。可在梅贤妃生下皇次子之后,皇后有孕,他就又期盼着嫡子,将梅贤妃和皇次子置诸脑后了。倘若皇后真的生下嫡子,梅贤妃与皇次子又如何自处呢?
还有如今,他为了周全与太后的“母子之情”,在皇后刚刚小产的时候就提出立皇次子为太子,也就怪不得皇后为了私心,将此事泄露给袁太后知道了。
“罢了——”皇帝自己说完,又笑了一下,“天家无夫妻,天家无骨肉,朕早就知道,只是朕一直以为,自己总是与先帝不同,却原来也不过如此。你说得是,边关之事要紧,你走一趟也好。”
这话题并不愉快,皇帝勉强打起精神,开了一句玩笑:“只是,听说你家今日办喜事,倒是朕打扰了你们。既这样,总该有些补偿才是……”
于是,沈家刚刚迎新郎登门,就接到了宫里的赏赐——皇帝赐下一对紫檀镶白玉的如意,一对碧玉鸳鸯佩,成双成对,如意好合。
两家成亲,一般都是男方大摆宴席,女家来的客人相对少些。但梅沈两家成亲,沈家来的客人并不少,皇帝的赏赐就这么大张旗鼓地送上门来,还捡着成亲的吉日,自是让人看得羡慕无比,交口称赞。
这且还没完呢。众人刚刚议论完皇帝的赏赐,里头就传出消息来了,新郎要亲自背新娘上轿。
这下真是一片哗然。只听说新娘由兄弟背着上轿的,没听说由新郎背上轿的。有武将家的女眷便笑:“这可是书上的古礼?到底我是没读过书的,不晓得还有这样的规矩。”
旁边便有别的女眷笑道:“这成亲是喜事,新礼古礼的,只要小夫妻两个和睦就行了。我瞧着啊,礼不礼的且不说,新郎官儿爱重新娘子倒是真的。可惜我早生了十年,若不然,成亲的时候也要夫君亲自背我上花轿才行呢。”
这个楼歪得好。顿时就有人在旁边帮腔道:“这可不一样。这桩亲事可是好事多磨,说起来也是命里注定的缘分,别人是比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