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汪直是个多面人,他有罗织罪名打击文武的酷吏恶行,也有奉旨监军消除边患的赫赫军功,还有不畏权势的正直与宽宏。
只是,明朝的宦官当政过于脸谱化,是的权宦的形象掩盖了汪直的其他方面。
再加上,文臣集团始终的不对付,以及大败建州女真,明清两朝的史官们自然都写不出什么好话,极尽用一句句恶毒的语言,把汪直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汪直想要身后名,想要一段客观评价的身后名。
接收完剧情的笙歌,已经缓过神来。
身后名。
史官文人的口诛笔伐,哪里是一个宦官可以掌控的。
要身后名,倒不如让她穿成个史官来的简单。
这个任务,说简单,是真的不简单。
明朝拉帮结拜根深蒂固的文臣集团,早就成为一股不可撼动的势力。
动不动就联名上书,动不动就请辞,要么死谏。
文官集团就是大明朝的斗士,与皇帝斗,与宦官斗,集团内部党争……
要指望这些骨子里深深刻着惟有读书高的文官,接纳汪直,难度无异于登天。
棘手啊……
文官集团内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同乡,同年,师生,使之极易抱团。
而宦官集团的产生,本就是皇帝为了分化文官集团的权力,也就是说,两者之间,从产生便是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