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某军官给自己母亲扫墓,报纸上调侃他,“xxx扫他.妈.的墓”,内容没错,意义却令人啼笑皆非。
还有个喜欢讽刺官员的漫画家,一次国家的喉舌报刊报道他,却用了:《某某某的画不要脸》这样的标题。
那画家起初以为自己是被高官整了,后来一看,却是有记者是革命派,故意吸引人注意力,说的是这个画家的作品《享受乡村音乐的儿童》一画的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画中人物只能看到仰着脑袋,嘴角上扬,没有眼睛鼻子耳朵等,却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儿童的喜悦、美妙的心情,似贬实褒。
类似这种报道,它们的内容,也未必有多么经典,但标题前所未有,固令人印象深刻。
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震惊体。
李吾仙一时觉得魏沐子的标题太古板,但又想不到太有文采的,突然他脑子一转,有了个主意。
“如此……”
…
…
当晚,傍晚5点,郁金城晚报准时发售,一时纸贵,许多报亭都排起了长龙。
战时减印后的报纸根本不够,报社连夜加印三次,才逐渐满足市场需求,实乃近几年报纸销量的一个小高峰。
一个人摇头晃脑地念着头版报道:
“催人泪下,不看不是古兰人!爱国海盗势力惨遭毒手,凶手竟是国家机构!”
另一个人已经翻到第二版报道:
“举国震怒!郁金城码头上突现风流和尚,向帮派美女化缘不成,忽而开炮!”
一个老阿姨在旁啐了一口,翻过一页,上面写着:
“惊!羞!血月门高层与洋人将船停靠在阴暗角落,做出不堪入目的事!”
知府府上,周曾明的案台上,也放了一张郁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