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其他类型>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52章 暗流涌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2章 暗流涌动!(2 / 3)

但若是状元出身,做到了太常博士后,直接特旨转待制出身,那升官速度就如同搭乘了火箭一般。

在章惇与苏辙看来,以苏允的才华,以及《孟子集注》的贡献,不考个状元郎都是浪费。

只是苏允却是拒绝弃考的建议。

苏允没有想那麽多,他并不想花太多时间在科举上,他想尽快将四书给注出来。

有了四书集注,他苏允将会成大宋一朝最为牛逼的经义大家,都不用加之一了。

甚至可以尝试着将四书集注提前作为科举题库,这个事情比考个状元郎可有意义得多。

当然,苏允不想当状元是因为他不想吗?

嘿嘿。

对于苏允来说,四书集注只需要花时间花精力,他就一定能够写出来,但考状元麽……只能说是嘿嘿了。

别人认为苏允才华横溢,是天才,但苏允才知道自己是个什麽玩意。

无非是比别人多了千年的积累以及见识,然后这脑子还算是比较好用一点,其馀的……嗯,武力值比较高,皮囊比较好看,腰缠万贯,腰缠巨蟒……但这些并不能保证他能够考上状元郎。

状元郎对苏允性价比太低,所以不要也罢。

啊,对对,就是性价比太低,所以苏允他不想当状元郎。

所以,只要糊弄过去,搞个进士出身,大吉大利矣。

便在苏允恶补科举知识的时候,宫内派人来通知他七月二十参加宫内的小经筵。

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苏辙与章惇都极为高兴,然后让苏允不要补习了,他们两个人轮番给苏允讲经筵上的注意事项,甚至还依照经筵的方式举办了几场演讲。

至于科举嘛,那也没有什麽重要的,下次再考就是了。

毕竟《孟子集注》能够上小经筵,代表着官家对《孟子集注》的认可,上了小经筵后,《孟子集注》便算是半个显学了,而苏允经义大家的身份,也算是有了官方备注了。

这才是正经事。

苏辙与章惇虽然没有没有在经筵上讲过经,但要麽有旁听过,要麽曾经整理过资料,所以并不陌生,所以亦是可以指导苏允的。

就在苏允接受指导的时候,小经筵的消息亦是传扬开来。七月十四日。

早朝之后,参知政事张璪至崇政殿求见赵顼。

赵顼请张璪进来,才刚立定,张璪便问道:「陛下,听说你要请一布衣来经筵给您讲经?」

经筵这个制度从西汉时候便出现,但并没有形成制度,真正形成制度,乃是从好学的宋真宗开始。

真宗也就是那个写劝学诗的帝王,一首劝学诗,让宋人的读书考科举情怀高涨。

真宗为了好好读书,还专门设置了侍读官的选拔标准和名位待遇,他们都享有翰林学士的同等待遇。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经筵这种方式,渐渐形成了制度流传下来。

而到了仁宗时候,因为仁宗年仅一十三岁就即位了,怎麽对这位小皇帝进行教育,成为手握实权的章献刘太后和满朝士大夫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仁宗即位当年,刘太后就下诏:「皇帝听断之暇,宜召名儒讲习经书,以辅圣学。」

于是,从当年开始,翰林侍读学士孙奭丶龙图阁学士冯元就开始给仁宗讲《论语》,李维和晏殊每天陪着他读书。

而这就是小经筵制度的确立。

制度既然确立,那让谁来讲经,这亦是有规章制度的,虽说一再放宽条件,但从无布衣能上经筵的,这也是为什麽张璪敢当面质问赵顼的原因。

(即便是后来哲宗初立,程颐去崇政殿说书,当时号称布衣,但实际上他身上亦有寄禄官阶。)

因为这事情,是赵顼做得不对。

赵顼点点头道:「朕前些时日卧床,已经有好些时日没有开经筵了,如今身体稍微好些,也不能太长时间不读书,便想召个小经筵读读书。」

张璪道:「陛下想要读书可以理解,然朝中有经筵之臣一十四人,而侍读十人,官家属意谁,请其来讲便是,何必破坏规矩,去请一个布衣来讲呢,朝廷从没有这样的定例,还请陛下三思。」

赵顼抬眼看了一下张璪,道:「张侍郎,朕请苏允自然是有原因的,朕前几日,听说太学发生斗殴事件,调查了一下,发现是因为一本叫《孟子集注》的书引起的,所以才萌生了想要听一听这集注的想法,呵呵,张卿,我听说你家儿子也参与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