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抬起头,对宦官赵恂说:“去接下吧,东宫的文书到了。”
但看历史,看如今朝廷,治国之道,俨然成为了治官之道,治官场之道。
带刀舍人周宗跟在朱标、顾正臣几步外,盯着周围的动静。
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看着,记录着,他的一言一行,会一字不差地传入朱元璋的耳中。
赵恂感慨,将文书送至龙案。
他的叛逆期,被他一手掐死。
“在官员面前,孤需要端着,在弟弟妹妹面前,孤还得做榜样,在父皇面前……”
顾正臣安静地倾听着,什么都没说。
王仪听闻太子说顾正臣是“贵客”,眼珠一转,对朱标进言:“顾先生之言令人深省,明日东宫经筵,不妨请顾先生讲上一堂。”
顾正臣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着朱标说:“想要让当地百姓吃上饭,吃饱饭,就不能墨守成规,需因地制宜,以当地之长兴当地百业。只是我初入官场,担心破坏规矩,招来杀身之祸……”
朱元璋满意,宋濂、李希颜等人欣慰。
顾正臣摇头:“太子相邀也不行,明日我要去吏部办理官凭,办理之后,去当我的知县,实在是没时间停留金陵……”
“吃饭?”
朱标停下脚步,看向周宗:“孤与顾先生说几句话,你在外候着。”
李希颜明白王仪的用心,也劝说:“顾先生,若是太子相邀……”
王仪有些郁闷,你听清楚,是让你给太子上课,天大的事也得放一放啊,如此好的机缘,说不得因为一堂课受到赏识,被请入东宫当个太子谕德、太子宾客。
顾正臣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你没有背景,既不是出自淮西,也不是出自江浙,干干净净,说什么,都不会引起父皇的诘问与担忧。
顾正臣此人虽然年轻,但还是有见识的,能提出吃饭是治国之道的人,绝非庸才,这样的人下放到地方当知县,是不是太屈才了?
此时的朱标,只是想找个人诉说,说出心中由来已久的委屈与痛苦。
朱标滔滔不绝。
梁贞、卢德明等人见顾正臣如此被太子重视,终收敛了轻蔑之色,在一旁笑呵呵地说着话,似乎之前的冷嘲热讽,并不是出自他们之口。
顾正臣不想继续留在金陵,这里是风暴的中心,老朱打个喷嚏,周围的人都得感冒,还是跑远一点,去地方上当个知县安稳一段日子。
再者,他当真不知道当知县好,还是当太子宾客、太子谕德好?
朱标明白,顾正臣这是伸手讨要政策,他想要一个打破“成规”的许可!
朱标,自大明开国的
朱元璋盯着顾正臣的话,呵呵笑了笑:“这个小子倒是大胆,敢提咱穷困时的事。没错,当年咱但凡有一口饭吃,也不至于造反。”
只是,所有人都将朱标看作太子,没有人想过,他还是一个青春少年,尚不到弱冠之年的年轻人。
但在这很久之前,他身边已围绕了一群先生,日复一日教导,这个不行,那个不准,这样有失礼仪,那样不合规矩。
无疑,他成为了诸多先生们渴望的样子,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礼贤下士,尊师重道,虚心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