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章 适航证(2 / 3)

林炬也想到了歼20明年才入役,而且产量其实也不高,平均每年30到40架左右。

于是他又推销自家的x-0,但6所也用不上,这是给亚音速运输机用的,他们的业务没这块儿啊。

而且杨维还如实评价x-0:“这个发动机体积和耗油量确实控制很优秀,但盛京设计所搞得s-20指标更高……”

不过杨维倒是给他出招,说x-0可以去竞争c99的客机发动机订单,不过显然他对商飞不太了解。

华国商飞集团的前身是魔都飞机设计所,当年曾经搞过窄体四发大客机,以波音707为蓝本的运0项目,还造出了样机都开始在全国机场飞了。

结果当时和阿美蜜月期,上飞想和麦道引进麦道0和麦道90,于是把完成度极高的运0停了,设计团队解散。

谁知道麦道转身就被波音收购,生意黄了

运0也只剩一架原型机,没法再召回团队重搞,自此,华国大飞机,死。

虽然重组成为商飞,但他们还是喜欢对标国际,c99还想吃国际饭,哪会现在就用国产航发,况且这个项目还要难产四五年呢。

但杨维的话却给林炬打开了新思路:

“杨总师,要不要6所和我们就基于x-0,联合开发客机”

“这……”这个问题杨维确实始料未及,想了想说道:

“林总,客机的难度其实比军机更高,首先是频繁起降寿命要长,维护性要好降低成本,耗油量也要经济……这个x-0确实做得很不错,发电量要大这也和军机不同,隔音和舒适性要好。

以后客机的趋势都是双发,x-0也就能作为支线客机的发动机,前景是有,但风险很大,而且6所拿不出这么多钱。”

开发客机可不容易,一个支线飞机开发的直接项目经费两三百亿很正常,如果算上其他的配套建设,数字可能要翻0倍。

c99最开始的研发费用95亿美元,后期超到200亿美元,但是这国产化率到底实际有多少是有成效的难说。

林炬明白6所对客机想法应该是有的,但是这么多资金必须国家批准立项,不然他们可没那么多钱搞。

这个钱新远也拿不出来,第一批造两架安250,其中62%的技术是国内全都没有的,外包的9000多个零件涉及700家企业,半数还需要新远的技术指导才能生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