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里噪音机大,大家说话都靠吼。蒋大卫唱歌的声音不大,但所唱的每一个字却清晰地钻进你耳朵里,极富穿透力。
蒋同志没有用百万级话筒,没有用百万级声卡,没有任用任何设备,却自带混响。
众人听得如痴如醉。
一曲终了,大家都在高声喝彩,那小姑娘更是满眼小星星:“红牡丹,红牡丹!”
这个时候蒋大卫还没有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他大红是因为电视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看到他的风采以后的事情。但电影《红牡丹》上映之后,这首《啊牡丹》已经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并一直流行到二十一世纪,甚至登上相声舞台。
孙朝阳年轻时候可是蒋大卫的铁粉,如今偶像就在前面,如何还坐得住,急忙拿了笔记本和钢笔跑过去:“蒋老师,帮我签个名。”
蒋大卫哈哈大笑:“孙三石,我喜欢你的小说。帮你签完名,你也得帮我签一个。”
孙朝阳:“蒋老师你这唱功绝了,飞机里这么吵,竟然每一个字都听得真真儿的。”
蒋大卫谦虚地说:“学声乐和戏曲的讲究字正腔圆,讲究的是科学的发音方式。到大礼堂大剧场演出的时候,要做到不用话筒,就能把声音传递到任何一个角落。古时候的艺人在天桥练摊儿可没有麦克风,大街上那么多人,你一开口唱歌戏,如果听众一个字都听不清,人家也不会给你钱。”
黄梅戏的几位演员都道:“蒋大卫同志说得对,是这个理儿。”
蒋大卫又道:“这飞机里是吵,能吵过前线?阵地上又是枪又是炮的,你得让战士们听到你的歌声啊,不然岂不是白来一趟?”
孙朝阳:“蒋老师以前去过前线?”
蒋大卫回答说七八年的时候去过一回,这是第二次。他是工作单位在天津,但是没有安排慰问演出,心里急啊,就混进了北京的歌唱家队伍里搭了他们的顺风车才去了老山。那次是沾了李双江同志的光,两人一起在战壕里给战士们来了个二重唱。
孙朝阳心中极是景仰,蒋老师敢于上前线,真是位英雄,李双江也是个爷们儿,可惜教子无方,毁了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