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东笑道:“陛下心善,一向重视孩童孤寡,我大齐多地建了养济院,收留无处可去的孤儿、老者、乞丐。东南沿海一带还建了数座绣坊、织坊,收留无家可归的女子、寡妇,助其自食其力。大人有罪,孩童无辜,对匈奴孩童,陛下也一视同仁。不过此事,乃是自愿原则,若你们有顾虑,就作罢吧。”
信使见他说得坦然,心里的疑虑打消了不少,事后又暗中派人到处调查,发现还真如崔文东所说,朝廷建了不少坊市、赈济机构,收容无家可归者,助其度过茫茫的冬日。而且还组织一些孤寡前去西南开垦安家,免收田赋,甚至提供种子农具等等。
这在匈奴完全不可想象,只能说大齐真的有钱。
信使带着满满的感叹,回到草原,将此事汇报给了赤金。
赤金听完后,略一琢磨便答应了。八年前那一战,损失了几万青壮年,现在都还没恢复元气。今年派出小股兵力试探抢劫,又遭遇大齐强大的火力,损失惨重,余下的两千多人仓皇逃回匈奴,被大齐的火力吓破了胆。
不光他们,匈奴内部支持战争的一派听说大齐有了杀伤力巨大的新式武器后,也都沮丧不已,再也没了先前的雄心壮志。
因此,他的提议才得以顺利通过。
摆在匈奴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只是俯首称臣而已,算不了什么。
当年十一月,赤金亲自带队去大齐京城,向周嘉荣称臣,进献良马一千匹,双方就此达成和解协议。朝廷赏赐金银珠宝布匹六十车,正式将匈奴纳入大齐的版图。
匈奴成为大齐的属国。
贵族们对此非常高兴,大齐的赏赐如此丰富,都是他们的。而且大齐边境的互市价格取消,以后他们买东西可以跟齐人一样,再也不愁过冬问题了。
至于送孩子去大齐朝廷办的赈济院?
哪怕和谈了,贵族们肯定也是不放心将自己的宝贝儿子、女儿送到大齐的。但平民百姓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家中孩子比较多的那种,过冬对他们而言是一项挑战,稍有不慎,年幼身体不够强壮的子女就可能夭折。
所以虽然舍不得孩子,也不大放心大齐朝廷,但为了让孩子活命,第一年还是有几十名穷苦人家的匈奴孩童被送去了赈济院。
次年四月,这些孩子回去后,其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长壮实了许多,小脸都多了一些肉,格外高兴,再问他们在大齐的经历。
孩子们无不夸好,大齐天气更暖和,吃食更多,还教他们读书识字,比在自己家都过得舒坦。
这些父母听后彻底放心了,第二年干脆将家里十岁以下的孩子都送了过去。冬季严寒,这么小的孩子在家中做不了什么事,还费粮食,何不让齐人给他们养?
他们的亲朋好友听说了这样的好事,不少也试探着将家里的小孩子送了过去。
于是,西北边境每年多出了一群小候鸟,冬季到大齐边境城市过冬,春季再返回大草原。这个规模逐渐扩大,到元兴十二年,匈奴平民大半十岁以下的孩童每年都送去了大齐抚养。
最初,见朝廷真的信守承诺,认真照顾抚养这些孩子,次年归还,匈奴贵族高兴之余,只觉得大齐朝廷很傻,没见过这样的冤大头,帮别人养孩子养得这么起劲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等第一批去大齐过冬的孩子年满十岁后问题渐渐冒了出来。
到了十岁后,习惯了大齐更暖和气候的孩子不大愿意返回漠北,反而更愿意留在大齐,甚至是鼓动家里人也到大齐过冬。冬季他们可以帮来往行商做向导、车夫、搬运东西等等赚钱,不用坐吃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