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铜矿常伴随有大型的铜矿矿脉,这下受到了重视。
在发现了金国第三大铜矿之后,皇帝亲笔,将原来的甘陵县命名为青陵城,还亲笔书写了一块匾放到了县衙大门上。
太子过来传旨,挂上牌匾之后,径直去了城南的董家镇,手下两千兵直接就接手了矿山,并且指定董家镇的人不仅不需要上税,只要给他开采铜矿还能拿工钱。
校尉大人就是在那个时候高攀上了太子的路子,到平靖府做了一个亲卫。
三年之后回到青陵城,不仅成了驻守矿山的校尉,还带来了一个县老爷,也就是今天坐在校尉右首的那个瘦高县令。
至于原来的那个县令,被校尉当场就砍了,罪名是贪渎,是呀,任谁在这穷乡僻壤苦守六年,也会被城外的铜矿迷了眼。只不过他不是死于贪渎,而是死于没给太子爷交岁钱,生平只做到一个下县县令不是没有缘由的。
校尉到了董家镇,家门都没进,直奔矿山。都道是过家门而不入的好官,只有新来的县老爷才知道,校尉大人嫌原来的三间破房太小,这是砍了原来那个县令后,校尉大人一遍擦刀一遍跟新上任的县老爷说的。
于是,这个镇
(本章未完,请翻页)
子上最大的比县衙还大的三进的宅子就起来了。
校尉大人到了矿山,叫上五十多个人,沿着内廷山的山洼子一路就跑到了北河边上。
北河不过青陵县,但是北河的源头在邻县。
校尉大人有太子殿下撑腰,大手一挥,“挖!”
一条一百三十里长的人工运河就从青陵县的矿山一直通到了北河边上。
第一船矿石从矿山直接水运到了北河上的时候,就接到了太子从皇帝那里讨来的旨意,官进正七品上致果校尉。
由于有了这个铜矿,青陵县和董家镇立马就富了起来,起码来说,比以前强。特别是其中一部分人。
话回本章,却说一干人物在校尉的大宅子里喝酒聊天,师爷在门前不时的唱喝两句“今日喜结亲,明日入高堂”、“半匹绫罗缠囡身,一顶乌纱耀先祖”的酸诗,戏班子还没到,师爷只好自己来几句。
大厅里校尉刚和都尉满饮了一杯酒,抹了抹泛着油光的大嘴,凑在右手边县老爷的耳边:“太子殿下有意将本府治所放在咱们青陵县,届时亲家公多多少少的也要上那么一级半品。”
“哎呀,这可是大好事啊。”县老爷赶忙端起酒壶为校尉大人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