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行子领众将官入于石山洞中,臭气扑鼻,遍洞老鼠,中冬吐了一把火,驱散洞中老鼠,观视一番,众人出洞,行于山前。
大禹曰:“应龙言此山乃蚩尤一兄弟,被九天玄女杀后,斩下的头颅,落于此河中,化为此石山。”
契曰:“应如何平去耶?”
大禹曰:“方才妙觉真人曰道,用人道之火可平之。”
真行子曰:“人道之火,便是吾等常用暖身煮食之火。”
青鹤曰:“如此大山,用常火如何能平之?莫不是玩耍吾等?”
真行子曰:“众人先回收拾营寨,明日来此开山。”
随后,众人率军回了营寨,将死去兵士埋葬,将妖兵尸体火烧,
次日,阳生、仪狄运粮已到,看见营寨狼狈,两人不解,燕烛与伯益一一为二人解惑,
真行子又令仪狄带一队,让他将重伤者,运回虞都休养,收拾寨内,一切又恢复平静。
精卫与燕烛架了三块不大的坚石,堆木生火,用石锅,煮了一块蛟龙肉,
大禹前斩杀了一蛟龙,用已其肉为粮,还剩不多,燕烛现又煮一些。
燕烛曰:“烹了许久,尚不能熟也。”
精卫曰:“等等罢。”
有云:
“夕阳西下,已临夜晚,众人在火堆前聊谈。”
燕烛用大签刺了锅中之肉,已熟了,急得想用食,将锅拿起,不小心脚歪了一下,把石锅摔了,扑通一声,刚好落在架火那三块石头上,而汤滚滚亦洒在石头上,随之,那几块石头即刻裂开,大禹看见后,有所思考,青鹤、中冬几人走了过去,
精卫对燕烛曰:“怎如此不小心。”
燕烛曰:“见怒见怒。”
不一时,大禹恍然大悟,对夜空大笑起来,众人不解。
太莲曰:“文命兄,这是唱哪出?”
大禹回望时,众人无言望着,大禹顿时不笑了,对大家曰道:“没事,没事。”走至燕烛面前,抱了抱,曰道:“太感谢汝矣,洪崖,汝解吾之迷问也。”
燕烛不解,众人个人皆不解,夜晚酒肉过后,大家各自散去。
次日,大禹命人在石山小洞中架木堆柴,契、后稷、青鹤等将官,还是不解,个个依大禹之命行事,筏木的筏木,烧火的烧火,已至黄昏,大禹命人,向所烧石处浇水,即时,裂开一块块大石,沉于河中,到了此时,众人才茅塞顿开。
中冬曰:“原来如此,怪不得昨夜,他一人自笑呢!”
伯益曰:“姒伯真有法子。”
又次日,大禹使铜量尺下水测位,众将官继续用大禹之办法,烧石浇水,开山引洪,忙碌起来,不题。
话说另一边,水公与圣仙等人率队众,开拓河渠,疏洪几百余里,所过之处,有阻碍疏洪的方国,皆被虞军灭掉,灭者有六,名曰:“紫午国、玄凤国、广龙国、白牛国、月弓国、带食国。”
岁月有云:
“飞箭闪光阴,秋走冬至来”。
话说水公领队众开拓至一处,乃是一片山林,在水边扎下营寨,寒风凛冽,兵队四千余人都换上兽皮,水公与圣仙、汉东、伯成子高亦个个穿上大兽袍,行至前方丘山观望,
只见得——
“寒风凛凛,雪飘小花,一条大河无水,朝向东南,松林布密,两座高山峨立,白烟升天,鸟语声幽。”
水公曰:“前面有烟火,可是某方国部落,青坐、汉东,汝二人为使者,去见那国主,问其借山边之道,开渠筑堤引洪。”
圣仙、汉东回曰:“是。”
随即,二友腾空而下,水公与子高回了去,
一番飞腾,过了那两座高山,二友到了一片松林前,行入林内,走了十里,看见一方国部落,二友进往,
只见得:
“小溪畅流滚热气,木棚树屋处处见。烟火驱寒,人人穿兽皮,有的捏泥为陶,有的赶羊杀猪,还有的养鸽喂鸡。道路货满资多,互有交换,部落宣闹非常,真是深林有繁华,不比外城乡。”
二友问了一人,此国之名,那人回了,言道:国号曰“姑结”。
二友谢了那人,继续前行,那些好闲的顽童们,跑来扯了二友衣服戏玩,国中之人,有的放下买卖,都看着二友,围哄哄的说着话,那二友推开那群小孩,
圣仙礼曰:“众位父老,尔等国主在哪!可否引见。”
有一老者曰:“汝二人想见国主?”
汉东曰:“对,烦劳哪位乡亲引见。”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