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朝臣的呼吸明显停顿住了,旋即便能感受到整座太和殿,都似乎被一股浮躁的气氛所充斥着。
这些朝臣纷纷把目光看向曾万廉,满是急切之意。
这可是和气运有关。
要捐多少银子才能换一块筑坝石!?
独孤曌的嘴角似有笑意,看着仅仅一个捐银法,就将众人的心神搅得摇曳不定。
心中对想出这个法子的李长安,也是越发好奇。
南方赈灾一事,她全程都在紧盯着。
若非李长安确定了赈灾大方向,同时梳理南方农耕之事,实在占据了极重的分量。
那些在官场里混了这么多年的人,又怎会甘心让他坐上镇抚使的位置?
南方赈灾过程中,李长安做的事也当真骇人听闻,效果也出奇的好。
这样的人才,若是能抓在手里,未来兴许会是对付这些朝臣的一枚重要棋子。
她轻轻开口,问出了所有朝臣都想知道的问题,“曾爱卿,这捐银法,又该如何捐?”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曾万廉身上。
曾万廉顿了顿,恭敬说道,“南巡镇抚司给了一个建议,一百两银子,一块筑坝石。”
整个太和殿似乎都好像有了些许震动。
众人的心思顿时活泛了起来。
一两百一块筑坝石?
和文道气运搭上关系,只需要一百两银子,完全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银子必须捐,自己的名字刻上,家中子女也都要有。
一众朝官的呼吸变得急促,众人都在压抑。
不敢在朝堂上直接争抢捐银名额,散朝之后必定要去户部,多抢几块筑坝石。
怕就怕那些家族早已预定了几百块乃至上千块。
更怕这个捐银不仅仅只在朝廷内部。
一旦面向整个大晋,那到时候分到手里的名额,还能剩几个?
独孤曌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而后开口问道,